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读书想法

随笔笔记(三十五)

2023-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阅

      捧读《诗经》。对《诗经》怀着永恒的敬意。但是我太差的古文基础让我一直羞愧于对《诗经》的读解和记忆。

      在《诗经》的表达方式里,藏着中国人从古至今适用千年的语言技巧。《诗经》是中国诗、乐、舞等众多艺术形式的源头,意义深远,堪称中国文化之源。

      而今天我们更多地是把它当作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后世常常从其中“引经据典”、“子曰诗云”。它的语言范式,规整而科学;它的语言技巧,自然而艺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就无法对话。

      在周代,上层社会之间往来酬和、应酬交流,就是常常引用诗中的文辞,那是《诗经》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风雅的时代。如今人们说话虽不必如此刻板,但始终未变的是诗的本质属性:诗的表达,就是真情实感的表达,并且是情感思想最经典的表达,所以诗的生命不该只停留在纸张上,不该只优雅在传统里,更可鲜活在日常的语言里。

      “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犹记1976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毛泽东诗词二首(《重上井岗山》《鸟儿问答》),随后报刊展开了对“赋、比、兴”的普及和讨论,我在此间获益良多。

      所谓赋,就是铺陈直叙,把事物、思想、情感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赋的本质,是直抒胸臆的艺术,这也本该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最习惯的语言形式。但是,连这样最基本的一种语言方式,现今我们都已在逐渐丧失了。

      “比”就是打比方,“比者,比方于物”,是诗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当叙述显得无力,比喻就变得直观;当叙述显得苍白,比喻就变得生动。打比方,这在我们日常表述中,也是最形象、最易懂的一种语言传播方式。

      “兴”相对来讲最不好理解,“兴者,托物于事”,就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兴”比之前的“赋”、“比”更具艺术性,因为对于“兴”的合理运用,需要有善感的心灵、有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尤其需要对大自然、对外部世界、对方方面面的事物加以关注、思考,才能有高品质的生命感受,进而转化为高品质的语言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