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写古诗词

李白少年志

2023-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晓丽优雅

李白六七岁的时候,身体壮得像个十来岁孩童,他说话声音洪亮,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他兴趣广泛,涉猎书法、骑射、器乐、棋艺。

李白十岁已读尽诸子百家,阅历丰富,心智早熟。

李白十四岁随父来到四川广汉,因为父亲李客经商,喜欢交识朋友,所以家中经常高朋满座。其中有许多见识广博且阅历丰富的文人雅士。李白时常参与文人的唱和中,在文人的启发教导下,李白诗文方面的才艺突飞猛进。

李白涉猎最多的数道家典籍。十五岁开始喜欢学神仙之术、仙游一直没有停歇。松风下笙声悠悠,弄琴瑟窥见海月。

西山的玉童子,使我炼就金骨。身轻欲逐黄鹤飞,招呼着一起飞向蓬莱高阁。

少年时代的李白就这样做着逍遥、远离一切尘嚣的神仙梦。并记述在诗文《感兴其五》里。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练金骨。

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李白自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极其仰慕道士的生活,他常四处寻访隐居于高山深谷中的奇人异士。

李白剑术高强,所以独自去大匡山寻访一位戴天山的道士,虽然寻访不遇,但山中景致美得令他流连忘返,有如置身仙境一般。山中长满了松竹,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山间回荡隐约犬吠;点点胭脂红的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也未听到道观敲钟声。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没有人明确知晓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排遣万端愁思。

为此,他作了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十七岁那年,李白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拜戴天山隐士赵蕤(rui)(二声)为师,苦读三年,学识更加渊博,剑术欲发高强。青山翠谷、浮云飞瀑平静清澈了少年李白的心境。

学艺归家几个月后,李白再次拜别父母家人,一袭青衫、一把宝剑、一个包袱,带上满腔的热诚和远大的抱负,动身前往蜀中游历。

游历途中,李白听说峨眉山中有许多志高学深的高僧隐居修道,于是决定前往峨眉山。

路过成都,只见宽敞的青石板大道挺直地向前延伸着,道路两旁是拔地而起的雕梁画栋,家家户户金窗珠帘。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车辆。街边大大小小的商铺,还有街头卖艺的艺人,看戏的喝彩声不绝于耳。

李白登上摩诃池上的散花楼,正是旭日东升的时候,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华美的窗间夹着锦绣的门户,珍珠缀饰的帘子间悬挂着玉钩。台阶高耸直入云端。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日暮时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李白感觉自己身游于九天之外,心情相当愉悦,便题诗一首《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不久,李白来到心中向往的峨眉山,领略了峨眉山岩壑幽深,群峰险怪,阴晴变化,奇光异彩的万千景象,悟出了峨眉山远绝尘嚣的境界,甚至希望自己若遇上仙人骑羊子,就与他相互携手凌跨白日。

在登山途中,李白写下一首《登峨眉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峨眉山上有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是四川人,跟李白同乡。他为李白挥手弹奏了名曲,李白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风,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李白在峨眉山的时日,每天读书作诗,练字习琴,谈佛讲道,还常常接待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白拜访了来自西峰峨眉山的同乡,在他悠扬的琴声中,一挥而就写下一首《听蜀僧濬弹琴》偶予蜀僧。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在离开峨眉山回广汉家的峨眉山脚下,李白有些累了,随便找了块平坦的草地坐下来吃干粮喝水。稍息后,李白发现不远处的小溪旁,有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岩石上反复磨着。因为好奇,李白上前询问才知老婆婆在磨锈花针用来刺锈和缝补衣物。从老婆婆的回答中李白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从此,李白更加勤奋读书,悟道求真,还作了《古风四十一》形容自己对道家仙骨的向往和以道家思想从政的心愿。

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

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

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

飘飘如无倪,稽首祈上皇。

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

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

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

经过一次次游历,李白已成为一位仙仙欲飘的文武双全的侠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