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人生

又一个中秋,聊聊奔三的我们~

2019-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Hank投资坊

欢迎来到Hank的聊天室。

敲打出这篇文字的间隙,我扫了一眼手机,时间是凌晨的1点11分。又是一个中秋,感慨自己离30岁又近了一步,我们这批90后也终归不再年轻了。

习惯了出去吃饭的我,中午难得在家里掌勺。做了酸菜鱼,可喜味道还不错。上午买鱼的时候和母亲逛市场,妈妈还是喜欢和卖菜的阿姨搭讪,那么自然。我不由得又羡慕起妈妈社交能力之强,期间阿姨听说我快三十岁了,表现的十分惊讶,貌似觉得我看起来才20出头。

这样的评论最近不是一次两次了,说真的,我不知道我该不该因此而开心。虽然我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显得年轻,但依然躲不过我年近三旬的事实。

毕竟30岁,曾经离我挺遥远。

下午,在家旁边的大学校园里打篮球,我在场上的位置是控球后卫。我打的那么顺手,在弧顶的传导球、空位的三分球是那么自然。

我不禁一阵恍惚。

控球后卫,正是我上大学时最希望打的位置,而当时我通常打的是中锋。对,您没看错,我虽然只有180cm的身高,但在湖南已经不算矮,再加上75kg的体重,我常常会被理所当然的指定,去防守对方那个最高最壮的人。

当时的我,真的还不怎么会打篮球。我只知道凭借自己的身高和弹跳,一次次的抢到前场篮板,要么直接上篮,要么传给三分线外的队友。

到了大三,篮球打得稍微有了点眉目。我就痴迷上了得分,尤其喜欢后仰跳投和拉杆上篮。对,不管有没有防守队员在身前,就是要扭曲着身体把球送入篮筐。。

还记得在大学里,很多同学都会打游戏。我也打,但我只打2K。和我熟的兄弟都知道,我对这款篮球游戏,十分痴迷。我现在还记得,自己最喜欢游戏中的生涯模式,游戏玩家可以设定一个球员形象,然后通过打比赛把一个球场菜鸟练习成一个詹姆斯一般的巨星。

那时候,在生涯模式里,我操作的球员,位置一定是控卫。因为,我很喜欢球在手上、掌控全场的感觉。

游戏里的习惯,多少也影响到了球场上的我。我开始希望可以打外线,开始不太喜欢听队友告诉我,你进去啊,出三秒区做什么。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在想,我投的比你准,为什么不可以往外面打打。我想,这种委屈,一定会有朋友感同身受。

现在想来,当时想打控卫,更多只是因为希望球在自己手上。毕竟长期靠抢篮板获得触球机会,体验实在不佳。

所以到了研究生,我的打法自然就变成了得分后卫和小前锋,这样就可以继续我的后仰跳投球风。直到后来,我发现不对了。我后仰跳投的命中率,似乎在有防守压力的情况下命中率还高一些。。。

这我不能接受。因为那些空位跳投,对赢得篮球比赛很重要。

真正想打控卫,其实不过是最近一年。

毕业后我来了上海,几年来生活只能算过得去。起起落落,好在一直有篮球陪着我。

很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加入了中南大学上海校友篮球队。可惜自己伤停半年,加上和师兄们缺乏磨合,所以并没有给球队带来什么贡献。惭愧惭愧。

但我对于胡队,对球队的师兄们,心里只有感激。因为自己很少打五对五,野球场上更多打的是三对三,所以自己比较习惯拿着球单干,扛着炸药包就往里上,打不进还有篮板。

后来我才体会到,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也才体会到,篮球,作为一种团队运动,当进攻流畅起来后,可以变得多么赏心悦目。

最近因为关注男篮世界杯,看了一场美国打法国的球赛,比赛中双方快速的运转球,优秀的进攻和出色的防守不断博弈,好似在欣赏大师在棋盘前对弈,实在是精彩。

所以,传球和战术配合,是一门艺术。

我这才意识到,在野球场上,打一个简单的挡拆或传切配合,如果结合适当的跑位,而且没有碰到“不太会打,加一组”类型的对手,赢球其实是那么容易。

就这样,我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控球后卫。转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身高体型,是那么适合打控卫。而且,我的三分球跳投和挡拆后中距离,都有了用武之地。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苦练控球了。

快30岁的男人,也可以有梦想。

前两天,和好朋友在龙阳路附近的咖啡厅聊天,我还跟他说,我一直觉得,我的上限是可以扣篮的。然后,我看了看我的右脚踝,他摸了摸自己的右膝,我们相视一笑。

经常约球的我俩很了解对方的伤病史。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都是跳跳男,很轻松就可以抓篮筐。当然,会梦想着可以扣篮。我想,很多篮球爱好者都有类似的篮球梦。

扣篮,就是我的篮球梦。

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幕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当时为了提高弹跳力,我每天都会在升华学生公寓的楼顶锻炼,会不断的起跳去摸墙壁或水管上的点。其中,有一段水管很特别,它架在横梁上,距地面高度目测要比篮筐高出许多。

正常情况下,我全力助跑起跳,距离摸到水管也得有二三十公分的差距。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照例开始热身、蛙跳、单腿跳。练习的间隙,我习惯性的走到那根水管前,起两步轻轻一跃,居然,我半个手掌拍在了水管上。

落地后的我,愣了半晌。后来,我再去尝试的时候,怎么也达不到那一下的高度了。再后来,我的右脚踝伤了,一下子休战了好几个月。扣篮梦也就暂时搁置了。

掐指一算,那个下午的我,刚刚20岁。青春啊。

但是,我得感谢那个下午。那起飞落地的一霎,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要感谢篮球,让我年近30岁,依然保持着接近巅峰的弹跳。更感谢篮球,让我结实了一群靠谱的兄弟。打完球,大家总可以把酒言欢。扎啤入喉的那一瞬,好似快乐也定格成了永恒。

管他多少岁,梦想依然在路上

每一次回到淮安,遇到的人和事总给我不少感动。一碗面,一杯酒;一桌牌,一场球。熟悉又陌生的一切,让我重新背上行囊回到上海,继续自己的生活。

虽然我还不到三十岁,但从小到大早已辗转多个省市。出生在武汉,可母亲家在黄石。六岁跟随父母来到江苏淮安,作为一个外地人,没有少受欺负。因为听不懂老师用方言布置作业,二年级的我自发走上街头听大人们讲话,硬是在一个月内学会了淮安方言。

现在回想起来,去外地长期生活,刚开始对谁来说都不会容易。

在淮安一直呆到高中毕业,我考入了中南大学。湖南长沙空气中槟郎的气息,伴随了我整整四年。

本科毕业,我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看起来好像是重归故里,可每年最多回一次的故里,又如何不是他乡。

硕士毕业,我狠下心拒绝了父亲推荐的省厅公务员工作,一人去了上海。告别了测绘遥感行业,一头扎进大数据咨询领域。

三年来,诸多顺与不顺,正如很多人一样。时不时走在路上,我觉得自己像是水上的浮萍。回顾自己的过去二十几年,感慨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归属感的游子。

依然清晰的记得,还在念小学的时候,我每年最兴奋的时候就是看到父母开始收拾行李。收拾行李就意味着我们要回武汉了,虽然每次都要坐12个小时的卧铺车,但这依然丝毫不会削减一个孩子想回家乡的热情。

因为他知道,家乡有爷爷,有叔叔,还有热干面和豆皮。

第二天的凌晨五点14分,写下这最后一段的时候,我眼里已微微含着泪。希望自己能铭记这一刻的感动,带着生活的梦想,继续往前走。

与君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