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以后的自己!想法读书

逻辑重构的力量

2017-04-28  本文已影响133人  汉地ing

博学绝不代表真理,逻辑重构是知识的真正来源--王东岳

生活中知识、信息无数,不断的占用我们时间,在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是过不好一生,我思考后的感受是:我们没有做充分的逻辑重构。

我感受的逻辑重构简单点就是--发现关联性,重构出自己的架构

砖添的再多也是一堆砖,除非你把它重构成一个房子。

知识最多也是信息,除非你能把它重构成自己的思想。

我学了很多知识,耳朵边有时会响起一种声音:我会不会受到“知识的诅咒”。

我从不怀疑这些无用的知识的价值,我也坚信:无用之用为大用。无用成为大用有一个前提:在无用知识之间形成关联和重构,整顿出大用知识。

听了四年的《罗辑思维》,用了一年多的《得到》、《混沌研习社》,我改变并接受很多观点。

根据公式:1.01^365 = 37.78343433289,认知升级每天进步0.01,一年尚且有37倍,5年时间,理论上,我不应该是跟普通人拉开很大的距离?我不应该或者至少活得挺好才对?现实我还是活着这个“鸟样”。

那,我是否学了“假知识”?

罗胖喷了一年的互联网,结果,在互联网行业里,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未来,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罗胖喷了一年的明清史、抗战史,现在能想起来的是感受还是知识,我自己都分不清。

在承认罗胖、得到、混沌研习社的内容不是“假知识”的前提。需要承认一个解释:我们只是积累了知识,没有完成突破性的重构(注意我并非讲的是完全没重构)

如果有重构,涌现出很多思考思路,生活工作的想法,至少能提个体在生物竞争链排名。不说提出什么大思想,但起码、至少活成自己满意的一个潇洒状态,而不至于活成权威或者知识的“奴隶”。

第谷用肉眼每天持续观察天体运动20多年,并保留了大量的详细记录。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终其一生,并没有从这些记录中发现特殊的规律。

第谷晚年收了一名学生,叫做开普勒。开普勒不擅天象观察,却获得了第谷20年来的大量观察资料。他暗含着“日心说”的逻辑理念,去研究第谷的观察资料,结合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完成的圆锥曲线证明知识,立刻发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

我们会不会是当代的第谷,终其一生只是收集资料,而不重在重构?

我们能否成为开普勒?就从我们喜欢的知识平台中重构出我们的想法?做知识的生产者而不是储存者或者搬运工。

我们这么年轻,积累的知识不多,等积累够了再重构,这对?不对?积累的少跟是否形成一个逻辑理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提出自己著名思想的时候,大多在年轻时代。牛顿在二十多岁时提出万有引力学说,爱因斯坦在二十多岁时提出狭义相对论,三十多岁时提出广义相对论,他们的专业知识绝不超过当时大学的物理教授。

可见,永远不要无穷无尽地搜罗素材,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想想那么多比他们知识储备量高、经验丰富的教授怎么就不出思想呢?

年轻的人重构思想能力最强、最活跃、最能出想法,年长后的余生,你会不断的做知识的重复,但永远提不出看起来没关联,实际是有关联的想法。思想是否形成不在知识量,在是否有这种思维。

钱钟书读书,做很多笔记,据了解很少记录知识,而是记录大量对他有冲击的想法,不同想法或者知识的思考过程。博学强记,所有的想法见解是长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堆积出来的。

李笑来的父亲当年学外语,一定没有今天的优势,今天可以收集到很多外文知识、视频、教学、学习技巧。李爸爸可能就只有一本外文词典和外文书,不断的重构,不断的活用,也不比现在人学的差。你学不好外文,一定是你不曾深刻地对有限的学习资源进行内部关联、重构,哪怕形成一个用的思路。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理性逻辑模型。带着自己的逻辑理念,边接收知识信息,边整理、成长出自己的想法。

知乎、得到、混沌、订阅号、简书,罗胖等一大堆牛人让我门拥有大量的知识。但知识在没关联、逻辑重构之前永远是无用之物,无用之物用起来的方法就是逻辑重构形成自己的想法。

博学绝不代表真理。永远不要无穷无尽地搜罗素材,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获得知识力量的源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