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影视类伯乐收稿专题(非村兼任)读书翠袖看过的书和电影

穷人能有的选择,其实很少很少(《聊斋志异》里的田七郎)

2025-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凭栏翠袖

《田七郎》是聊斋经典故事,小时候看电视剧里无头鬼杀人的场面,觉得有点恐怖。长大后才读出更多意义。

辽宁辽阳县有个富翁叫武承休,喜欢结交各色朋友。因为受到梦中人的指引,就刻意结交猎户田七郎。见他家贫如洗,就赠与重金,但是被田七郎拒绝了。

因为田七郎的母亲看出武承休脸上有晦纹,认为武承休肯定要倒大霉。就不让儿子与之交往,说:“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 田母认为无故得到厚赠是不祥之兆,对方肯定是想得到儿子以死相报。

武承休不甘心,主动上门要酒喝,田七郎热情招待,他又回请,田七郎就去了,武承休以买虎皮为理由,送了大笔钱作为定金。可是田七郎还没打到足够多的虎皮,妻子就病重亡故,其间耽误了打猎,还要请医吃药办丧事,家中经济越发拮据。

武承休趁机想方设法帮衬他,重金买他的虎皮,又送新衣。田七郎百般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从此经常送猎物给武家,但再不接受他的宴请。武承休登门拜访,田母说他不怀好意,叫他别来招引自己儿子。武承休只好离去。

半年之后,田七郎因为打猎,与人发生争执,出了人命,武承休出钱帮他摆平了官府和死者家属。田母说:“小恩可谢, 大恩不可谢。从此你这条命就是人家武公子给的了,我也管不了了。只盼着武公子平平安安,没有祸事吧!”

田七郎从此跟武承休不再客套,经常去武家住,给东西也不辞谢。武承休生日那天,二人同睡一室,三个仆人在床下打稻草铺。半夜仆人们都睡了,田七郎挂在墙上的佩刀忽然自动跳出刀鞘好几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

田七郎说床下仆人中肯定有坏人。他这佩刀是国外买来的,杀人不见血,家传三代,砍头上千,还像新磨过的一样。只要遇到坏人,就自动鸣叫着跃出刀鞘,这就离杀人不远了。

田七郎最后劝武承休“亲君子,远小人”,同时担心武承休要是有灾祸,他必是不得不舍身以报,那么老母亲就无人侍奉了。

武承休一想,床下睡着的三个仆人:一个叫林儿,很得武承休的欢心,是宠仆;一个是僮仆,才十二三岁,是武承休平日常使唤的;一个叫李应,最不顺从,常因为小事与主子瞪眼争执,惹武承休生气。武承休觉得这个坏人肯定是李应,就把他辞退了。

武承休长子武绅,新娶的妻子王氏十分美貌,这一天王氏见公公出门,就来他院子里摘菊花。结果差点儿被看门的林儿强暴。林儿畏罪,逃去了一个御史家里,御史在京做官,家务由其弟弟主持,武承休去索要逃奴,对方置之不理。武承休告到县里,县官下了逮捕公文,但衙役却不执行,县官也不管。

武承休把事情告诉了田七郎,他没说话,只“颜色惨变,终无一语”,最后直接走了。

武承休趁着林儿回家时派人抓住他,他被拷打之后出言不逊,辱骂主子。武承休的叔叔武恒劝他,还是要依法办事,于是武承休把林儿绑赴公堂,可是县令释放了林儿,交给御史弟弟的管家带走了。

林儿到处造谣,说自己与武家儿媳私通,武承休气得去御史家门前骂街,也没有用。次日听说,林儿被人碎尸,抛于野外。

御史家控告武恒和武承休叔侄杀人,县令把他们抓去大刑伺候,武恒年老体衰,被活活打死。

御史的弟弟去县衙内宅,与县令商议下一步如何做,田七郎此时扮作打柴樵夫上门,杀死了御史弟弟,但是县令逃走了。田七郎自刎而死,惊魂初定的县令上前查验尸体,不料田七郎的尸体突然跃起砍掉了县令的头。

此时田七郎的母亲和儿子早已逃走,武承休被控告唆使田七郎谋杀,他变卖家产贿赂官府,才得幸免。田七郎暴尸荒野三十多天,尸身被飞禽和野狗围护,后来武承休收殓厚葬了他。

田七郎的儿子流落到登州一带,改姓为佟,后来参军,升到同知将军,回到辽阳,那时武承休已经八十多岁了,就带他去田七郎坟上拜祭父亲。

武承休是个富翁,他对田七郎的帮助,无非是九牛一毛。其实他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不通人情世故,也不能识人,所以花钱结交了一批酒肉朋友。偶然在梦中得到指点,才刻意结交田七郎。

在他的世界里,有钱就能摆平一切,会奉承讨好他的,就是好人。所以他被林儿所惑,却裁员了李应。遇到比他权力大地位高的御史家,他的钱也不好使了。当初他为了田七郎而行贿县令和死者家属,违法行事,这次轮到他自己受反噬了,也是一种天道轮回。

在明知县令惧怕御史权势的情况下,他还错误听信叔叔的话,把好不容易抓到手的林儿送交官府,引出更多是非,最终不得不依靠田七郎出手才能解决一切。

抓住了林儿,为什么还要拷问呢?有什么可拷问的呢?林儿这人该不该杀,田家家传三代阅人无数砍人过千的人工智能宝刀,早已告诉了他正确答案。他此时最该做的,就是偷偷杀死林儿,勒毙和砒霜都是很好的选择,然后对外谎称林儿暴毙,匆匆埋葬就好。

说起来这个林儿也不简单,能花言巧语哄得武承休信任。转身又能讨得御史弟弟的欢心,而且御史弟弟居然肯为了这么一个奴才买通官府,还要打死武恒,陷害武承休,只为了给这么个奴才报仇。八成是这个林儿原本就跟御史弟弟眉来眼去,后来在武家犯事,就做了御史弟弟的娈童。事实上,他很可能原本就是武承休的娈童。

武承休只是个平庸的人,有点自私,但也不算坏人,他的能力不足以保住自己的富贵,还会引发灾祸,然而他还是能享高寿,因为他的天真莽撞,最后是由田七郎的生命买单了。

田七郎不但杀死了林儿和御史弟弟,还在自刎之后诈尸,杀死了县令,可谓精诚所至,行事滴水不漏。

古人相信人死不久,如果生前抱有强烈的信念,死后仍会魂魄不散,会努力完成未竞的事业。

施蛰存写过一篇历史小说《将军底头》,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影响,表现历史人物情欲与理性的冲突。李欧梵称“其光彩与技巧在中国还从未再次被达到过”。讲的是唐朝将军花惊定爱上了一个蜀中艳女,在战场上被砍头之后依然跑回去找恋人的奇事。跟田七郎自刎后杀人的事迹颇为相似。

只是蒲松龄不会用那种现代意识流的手法去详述人物心理,他用的是冷静的白描,像一个理智的旁观者,冷眼看这没有天理的人世间。

武承休虽然不是十恶不赦,但是,能贿赂官府,能宠爱娈童,能用重金买来淳朴无辜的田七郎来介入自己的因果,为自己挡灾,应该说,是个相当自私的人。田七郎为了这么个人去死,值得吗?

蒲松龄称赞田七郎“一钱不轻受,一饭不敢忘”,是像荆轲一样难得的义士。可是荆轲之死,还可以冠之以民族大义反抗暴政的名头。田七郎呢?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的是田七郎的可悲。

田七郎是一个阶层坠落者。

虽然家里穷得连凳子都没有,可是他有祖传宝刀,“此刀购诸异国,杀人未尝濡缕。迄今佩三世矣。决首至千计,尚如新发于硎。见恶人则鸣跃。”购自海外会自动识别人品的宝刀,传了三代,砍了上千人头。

那么,田七郎家原本是干什么的?

《史记·刺客列传》提到荆轲所用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濡缕,沾湿衣服。意思是刀过头落,血尚来不及沾衣。

田七郎的品格气质,像荆轲,但他的家世,显然不是一般人。

平常穷人家的母亲,大多是见钱眼开,一心指望儿子多赚钱,巴不得攀龙附凤。然而田七郎的母亲却一直努力让他断绝与富翁武承休的交往,蒲松龄夸她,贤哉母乎!岂止是贤啊,她还会相面,能准确地预言武承休要大祸临头,又很知书达理,能说出“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这样哲理深厚又文采斐然的话来。

所以,田七郎很可能是武将世家出身,在父亲那一辈才发生了家族败落的事情,只能沦为猎户谋生。

田七郎的母亲曾经家族变故,看淡了荣华富贵,唯一所求,就是独生子能平安终老。她一直教导儿子谨慎做人,坚决不能欠不必要的人情,大概田家以前就曾经吃过这方面的亏,教训惨痛。所以田七郎的母亲宁可家里贫穷,也不希望儿子交友太多。

然而田七郎身处社会底层,反而需要别人帮忙的地方特别多。他身手很好,但并不是总能猎到值钱的野兽,就算猎到了,也不一定能及时找到买主,有的虎皮储存久了,毛都掉了。而他家里有老母、病妻、幼子,花钱的地方很多,他不得不拼命挣钱,以至于为了争猎而打死人命。

越是弱势的人,越容易受到生活的欺负,也就越是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武承休总能轻易找到帮助田七郎,借机与他结交的机会。为了养家,田七郎不得不接受他的帮助,因为他是个正直义士,不得不以命报答。他的母亲知道如此,也无可奈何,叹息说:“子发肤受之武公子,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矣”。意思是老妈我虽然生了你的身,但你这条命是武公子救回的,你的命属于他了。

穷人跟富人打交道,终究是要吃亏的。人与人相交的本质,是看中对方的利用价值。

即便是男女结婚,也不可能完全是为了爱情而无条件在一起。总会看中对方能给自己带来的经济价值,情绪价值,性资源等等。就算爱情本身的产生,也不会是毫无条件的。

非亲属之间的交往目的就更加直接,有的人手里有权,有的人手里有钱,穷人没有任何资源,只能凭本事打工。如果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除了肉身苦力,别无可以吸引对方的东西。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讲的也是这么个道理,王庙村的一帮贫苦农民,在资本运作高人丁元英的指点下,硬是靠着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不怕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用低到不可思议的成本造出了质量可与大牌媲美的音响产品。但他们无疑要为致富付出沉重的代价。

泥腿子挖出的第一桶金,必然是带血的。

田七郎的母亲早就看透了这个道理,所以禁止儿子跨阶层交友,因为富人拿来交换友谊的东西,对富人是小事,对穷人则承受不起。圈子不同,不要强融。

可是,穷人不结交富人,就没有致富的可能,结交了富人,则又有丧命的可能。更可悲的是,田七郎这种从事高危行业的穷人,就算不结交富人,依然有丧命的可能。除非他选择做一个有恩不报,逃避责任的小人。

武承休日常结交的酒肉朋友,还有上次讲的《宫梦弼》里柳芳华结交的欠债朋友,还有《金瓶梅》里西门庆结交的拜把子兄弟,都是见利忘义,利尽而散的。

这故事里的县令,谁给他的好处大,他就向着谁,正义在哪方,真的不重要。这是人世间的潜规则,更是官场潜规则。虽然他被田七郎杀了是罪有应得,但是其他地方还有无数官吏依然按照这个规则行事,甚至更加伤天害理,而田七郎只有这一个,死了就难找第二个。蒲松龄也叹息:“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

田七郎虽然穷困潦倒,却恪守做人底线,坚持对施恩给他的人要拼命答报。穷人的命不值钱,所以,他丢了命。

田七郎这样的人,其实依然有富人看中的交换价值,那就是他的武艺。所以,他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结局。他的儿子后来改姓从军,就因武功和勇毅而立功升职,算是实现了阶层跨越。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大概是由于田七郎行善积德,所以上天保佑,惠及子孙。但是,如果换一个环境,换一个更有前途的行当,田七郎自己本该可以有更好的命运。也许是老母病妻的家境拖累了他去追逐更好的前途吧?可是,因为家境困窘而频遭厄运,而不得不求助于施恩图报的富翁朋友,最终落得为报恩而丧命,背负杀人罪名死去,仍旧还是无法照顾家人啊!

要么苟活困窘、英年早逝,要么承担巨大风险去改善生活,最终结局依旧可能是潦倒甚至早夭。

当你社会阶层低下,掌握的资源就少,可做的选择也少,无论怎么选,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所以,穷人最大的可悲,并不在于贫瘠生活的本身,而是可选项太少,他们唯一能拿去交换的本钱,就是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那些为了更好前途而头悬梁锥刺股牺牲身心健康发育的小镇做题家们,还有那些为了房贷车贷而享受“996福报”的员工,他们的处境,本质上与田七郎没有区别。他们努力地生活,勇敢承担对家人和工作的责任,这就是义。所谓“义”,并不一定是为国捐躯为友卖命,义是义气情义,也是义务和责任。

构成这世界美好底色的,是无数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并没有田七郎那样的惊人本领和事迹,但他们有各自的义之所在,他们在这遍布镰刀的世界里负重前行,在各个危险的人生岔路口选择真诚和善良,在茫然未卜的前景下艰难地维持着未来的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