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革命老区——中高村
在豫西大地洛河南岸有一颗璀璨的红色之星,那就是河南省重要的革命老区洛宁县底张乡的中高村,也是中共洛宁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河南省著名的革命烈士李翔梧的家乡。
李翔梧(1907-1935)自幼在父亲李书显办的“三余”小学(即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夜者日之余)读书,且聪明好学,于1921年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转入省立一师艺术科并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党组织派遣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经曹靖华夫妇介绍与同在中山大学留学的刘志敏结为夫妻,1929年秋天一起回国在上海党中央做地下工作。1931年李翔梧夫妇奉命到中央苏区工作,李翔梧先后担任红军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敌工部长、宣传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李翔梧奉命留在苏区任中央苏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指导留守部队宣传斗争,1935年3月在江西会昌天门嶂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三个月后,先前在福建被捕的刘志敏也被敌人残酷杀害,这对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伉俪成为人民永远的怀念。
在那风雨飘摇白色恐怖的年代,由于李翔梧的直接或间接的带动影响,本家、本乡子弟参加革命的有上百人之多(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这些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激励后人,党和政府在烈士的家乡——中高村先后修建了翔梧小学、革命老区纪念馆、翔梧广场、翔梧故居等红色文化教育场所。
革命老区纪念馆是中高村最亮眼也最引以为傲的建筑物了,它是20 17年在原翔梧小学的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纪念馆共分为“李翔梧纪念室”、“革命史实室”、“老区人物室”、“影像宣教室”等几部分,用来宣传介绍李翔梧、刘志敏烈士夫妇的光荣事迹,激励后人继承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建成后每年到这里参观学习的各行各业人士络绎不绝,先后获得“洛宁县党史教育基地”、“洛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爱国教育基地”等多个光荣称号,成为重要的党员干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穿过革命老区纪念馆后面就是新建的美丽而大方的翔梧小学。翔梧小学原名底张乡中高村小学,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李翔梧、刘志敏夫妇,于1985年8月由原洛阳地区行署行文、原河南省人大主任赵文甫亲笔题词将中高村小学命名为翔梧小学。2017年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原教学楼的后方修建了新的教学大楼和餐厅(原教学楼改为革命老区纪念馆)。现在的翔梧小学校园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学校一直以“继承先烈意志,培育栋梁之才”为宗旨,为本村乃至附近村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从学校南侧门出来,会看到穿村而过的一条红色文化长廊。长廊两侧一个个方形的展板向我们描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长廊的尽头是修葺一新的翔梧广场和翔梧故居。翔梧广场位于全村的正中心,和村里李氏家族祠堂相邻,并建有中高村百姓舞台,是全村人的文化活动中心。而在广场西侧一路之隔的地方便是翔梧故居了,推开大门是一个两进的老式四合院,这里就是烈士幼时成长的地方,也是烈士母亲后来长期居住的地方,里面保存了李翔梧夫妇从出生到牺牲的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徜徉其中仿佛回到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每个人的身心都会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从地图上看,中高村位于洛宁县底张乡南部的大山入口处,距县城30公里(车程约需45分钟)。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全村共8个居民组,301户1136人,耕地面积1050亩,人们世代耕种为生。由于村子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是有名的贫困村。但近年来在老促会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尤其是国家的扶贫攻坚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使老区焕发了新的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村里主要利用扶贫政策发展了畜牧养殖、香菇、蔬菜种植和仁用杏种植等产业,更有能者利用当地特殊的资源办起了奇石根艺、红色农家乐旅馆等特色致富门路。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413人,截止2018年底,已基本实现整村脱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也变化巨大,村里交通条件便利已通客运班车。饮用水采用集中式供水,符合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动力电、生活电通电率达到100%,能够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村里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和合格乡村医生,村通宽带,广播电视户户通。
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全村人民正在走向幸福的小康道路上,这不正是先烈们为之奋斗牺牲的初心吗?相信看到这一切,烈士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