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成本与挤迫效应——读《经济解释》(一百八十三)
上一节讲的是,在需求侧如何进行榨取消费者盈余,从而消除死三角;对应地:
本节提出前人没有说过的挤迫理论,是从觅价者的供应按方面去铲除那屋效率的死三角。
所以:
一方面觅价者可从顾客需求那方面出术,另一方面可以从自己供应那方面出术,二者只用其一死三角可去,虽然二者合并使用的双管齐下在真实世界常有。
说起来复杂,但通读全文,如果结合人效提升的那句名言:“2个人干4个人的活,拿3个人的工资”,就明白了 —— 这句话其实是说,员工的工作量一旦饱和,那么上头也就变成了实质上的边际。
我们还是看作者的分析吧:
我从一个造锦盒的朋友的例子想出一个挤迫理论。
具体是指什么呢?
他制造的锦盒是为印章或花瓶之类用的。
造得特别好,所以生意兴隆。
那么,然后呢?是加价,还是放之任之?
应接不暇,他要顾客排队等候。
除非:
说明是赶急的他可能加点价,但一般而言他要顾客排队。
这里要注意,赶急的要加价,可能是在进行价格歧视,可能是支付额外的赶急费用,或兼而有之。当然,这里的重点在于,为什么不加价?
他说加价顾客会流失,当然对,但他认为顾客排队重要。
制造商一般如是,希望有顾客排队,所以生意好时一般不加价。
不加价,还可能和顾客的特性相关:
- 本地市场,或者说回头客多,口碑重要
- 如果是旅游胜地的餐饮等等购物场所,面对游客,可能选择就不同了,会试图在旺季赚到一年的钱,尤其是
- 没有任何的在线app的时代、或者没有在线app的城市,那么就没有数据供以参考,商家的表现更甚
相对来说,排队本身也是在发出信号 —— 类似于点评软件一样的效果。当然,作者这一节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看:
解释他希望顾客排队因而不加价,我们要注意他拥有或雇用的生产要素之量怎样算。
具体来说:
上述造锦盒的朋友只有一间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厂房,挤迫,但还可以增加产量。
而且:
因为不同的盒子变化多,不能以件工算工资。
相比于透明的件工工资:
本章第二节说过,时间工资,不是短暂的,容易出现灰色地带。
这导致:
灰色地带愈大,直接成本愈难界定,边际成本曲线愈是画不出来。
原材料肯定是边际的;这里是说人工费用部分,不知道边际在哪里了 —— 这里挤迫的好处就来了:
挤迫出现这灰色地带开始消失。
挤迫愈甚,直接成本愈清楚,边际成本于是变得清楚了。
这里颇有一丝TPS中强调的:库存是水;降低库存,那么就水落石出的感觉 —— 咦,正好对应于防止“摸鱼”,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