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摘记八)----钟启泉著 -
8、科学素养与理科素养
一、科学素养与理科素养
★ 科学素养的六个范畴:
•概念性知识 •科学的理智
•科学的伦理 •科学与人文
•科学与社会 •科学与技术
★ 理科教学改革的三点理由:
•培养科学家的需要
•培养有为的政治领秀的需要
•培养新型公民的需要
★ 理科教学的科学素养注重:概念性知识、科学的本性、科学的伦理
☞布鲁纳: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知性的率直的形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卡普卢斯:自然认识最好通过自身的观察获得,然而一切经过观察来获得又是不可能的。因此重要的是借助阅读等手段透彻地理解基本信息,就像自己亲身经历那样。因此必须拥有科学的概念结构和交流的手段。
☞霍尔顿:唯有揭示了科学的根源与人文侧面的种种关系,才能使学生感动。
★★ 克氏列述了科学素养的三个要素:
•理解科学的主要概念与原理
•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理解科学与一般文化的相互作用
★ 全美科学财团:应重视更广泛的学生需求,不管从事科学性或技术职业与否,都必须有效地作用科学的过程与成果于工作及个人生活之中,改进理科教学,以便实质性地增加真正懂得科学理解交织着科学技术的种种公共问题的人数。
☞瓦根舍因:强调“科学的人文侧面”,倡导理科教学应当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素质。
★ 科学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的科学观出发,主张扩充理科教学的功能,论述了课程必须提供“科学的社会,政治侧面的考察”。
二、理科课程构成:分科与综合
★ 学问中心课程
①过分偏重智育——偏重学术性(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教学内容缺乏社会适切性(学问中心课程虽说在学术领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能力的发展,却忽略了整个课程同社会间的关系)
③忽略学生的发展阶段(无视学生的种种发展过程,兴趣、爱好、个别差异)
④实验的非指示性(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自立性,尽量压缩实验时的个别指示)
★ 全美教育协会——《70年代及其后的学校》: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最直接方法是将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真正感受到的问题作为话题,诸如战争、和平、环境……
★ 综合课程必要性:
第一、培育具备社会适应性的公民
第二、强调普通教育中的理科教学
第三、自然科学的科际性
第四、自然本身的综合性
【感悟】在当今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理念,科学更贴近于生活,将科学活动视为人类生活活动的具体活动,人类在处理社会文化种种问题的同时将采用更加科学的态度,科学技术去处理问题。另外,在开设综合课程的问题上,它带来更多的好处,通过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学校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使现代的科学技术更加专门化,具体化,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书中提到,在这种多种学科的交织作用下,是学生感受到跨学科的科际领域的魅力。反对过去的“旧瓶装新酒”的做法。
三、理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
★ 评价尺度:
• 知识与理解的评价
• 观察与实验技能的评价尺度
• 科学思维的评价尺度
• 对自然的兴趣,态度的评价尺度
★★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借助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相互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探讨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为修正和改进教学服务。
【感悟】关于理科教学的评价,无论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指定,教训内容,评价的过程,种种都需要予以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如若教学活动未能及时完成,在评价时需要究其原因,探查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对教学评价的对象上,我们评价包括,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