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8.2 查令十字街48号

2016-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鸭转非

插句题外话:读书是为了心平气和地跟傻逼说话,而健身是为了让傻逼心平气和地跟你说话。

这本小说看了30%,内容全部是一个老女人和在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员工的书信往来,好像是五十年代的时候英国人民处在战争中或其他的什么,对于历史不是很了解的我看完此书有必要看一下欧洲历史方面的书,那么下一本就看极简欧洲史吧,虽然是欧洲史,但是相信也会穿插不少美国的戏份,因为自从美国独立战争以来,世界上的战事他们是没少掺和。

真是服啦,我看中文都有点费劲,是哪位大神翻译过来的这本书,太牛B了,最起码比我不知高了多少档次。文中这么多人名、书名及古文,天晓得他是怎么译过来的,真的是有些有心人在做着很厉害的事,让我们这些凡人仰望钦慕。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原来还在好奇是谁翻译过来的这本好书,看了后记才知道是个从事古书行业很多年的编辑翻译的,而且是在版权没有落实的情况下主动去翻译的,不计得失,只为了我愿意,真羡慕能有这样纯粹想法的“文化人”。世上之事,我们能做成并且做得很出色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心无他念,单纯地只是为了做好这件事的人,利益、名誉地位都可以抛诸脑后的人,这样纯粹的人所做的成果也是纯粹的,能流芳百世的。相比之下,仅仅是看完这本书对我来说都有点吃力,后面几百条的注解,那么多我不认识没听过的作者和书籍,读起来都快哭了,不是因为难读,而是我与这书中所描述的人或书都差了不知几百条查令十字街,太孤陋寡闻而且不思进取。

但是有一点我很是不明白,很多文章都把这本书中海莲和德尔的关系评价的有些许暧昧,这一点我丝毫没看出来。就是通信二十年因为你买书我卖书,有些共同爱好——书——不明白这怎么能给归为跟“爱”有关系。是不是非要扯上点男女情愫才会觉得比较完整,我更倾向于他们是知己的感觉,可是我又觉得说知己有点多余,我更喜欢分析海莲与书之间难解难分的关系。

不知道写些什么了,把我喜欢的句子都摘出来吧。

汉娜·阿伦特谈本雅明时说的:总是在最边缘最异质的人身上,才得到自身最清晰的印记。

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

有生物学者告诉我们,人类而外的其他动物和时间的关系极可能只有这样,永恒的当下,记忆湮渺只留模糊的鬼影子,从而也就产生不来向前的有意义瞻望,只剩如此窄迫不容发的时间隙缝,于是很难容受的了人独有的持续思维和精致感受,只有不占时间的本能反射还能有效运作,这其实就是返祖。

不太夸张地说,这于是成了最像时间大河的一条街,更像人类智识思维的完整化石层,你可以而且势必得一家一家地进出,行为上像进陈列室而不是卖场。

她正色告诉德尔,她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不是跟买衣服没试穿过一样冒失吗?当然我们没必要激励如这位可敬的白羊座女士,但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话,说明旧书(广义的,不单指的珍版珍藏之书)的购买、收存和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屯积居奇的讨人厌行为或附庸风雅的恶心行为而已。这根源于书籍的不易理解,不易完整掌握的恒定本质,尤其是愈好、内容愈丰硕、创见之路走的愈远的书,往往远远超过我们当下的知识准备、道德准备和情感准备,我们于是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回身空间与它相处。

另一方面,我总时时想到列维—施特劳斯的话,这些自成天地般洞窟的存在,提供我们逃避的机会,逃避什么样的压迫呢?逃避一种列维—施特劳斯指称的大众文化现象,意即一种愈发一致的、无趣的、再没性格可言的普适性可怖压逼(正是社会永恒当下的呈现,而这些动人的洞窟,正像《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树洞。你穿过它,便掉落到一个完全异质、完全始料未及的世界里去)

我遂也时时忧虑我们最终仍会失去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查令十字街,如同汉芙早已失去她的查令十字街一般,我们的杞忧,一方面是现实中断续传来的不利信息(如商业的腐蚀性只是被减缓,并没有真正被阻止),更是人面对足够美好事物的很自然的神经质反应,你深知万事万物持续流变,珍爱的东西尤其不可能一直留存,如朝霞,如春花,如爱情。

我始终不真正明白,人们为什么不买书?这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一样东西吗?一个人类所曾拥有过最聪明最认真最富想象力最伟大的心灵,你不是极可能只用买一件看不上眼衣服的三千台币就可买下他奇迹一生所有吗(以一名作家,一生十本书,一本书三百元计,更何况这么买通常有折扣)?你不是用吃一顿平价午餐的支付,就可以得到一个美好的洞窟,以及一个由此连通的完整世界吗?

这是柏拉图最爱引用的,全体永远大于部分,但我们晓得事实并不尽然,短短的一道查令十字街,的确只是我们居住世界的一个小小部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觉得查令十字街远比我们一整个世界还大,大太多了。

特别当我们满心迫切的困惑不能解之时。我们很容易在一本一本书中再再惊异到,原来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相较于既有的书籍世界,懂得的事这么少,瞻望的视野这么窄,思维的续航能力这么差,人心又是这么封闭懒怠,诸多持续折磨我们的难题,包括公领域和私领域的,不仅有人经历过受苦过认真思索过,甚至还把经验和睿智细腻的解答好好封存在书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