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告别,而是全然完成一切
2015年已经匆匆离去,本想在毕业时趁着那股劲写的东西终于被我拖拖拉拉到了现在,以至于很多想说的也已经忘却了。刚毕业那会,说到毕业,总是不知什么东西压抑在胸口,哽咽着喉头。心里说着再见,却明白此去经年,良辰美景,再无人说。
毕业时分别的感触,毕业后那些诗意的惆怅现在也已经淡然了,脑子里盘算的都是在彼端的城市怎么安身,无它,惟有柴米油盐而已。于是毕业照什么的琐碎小事便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了。
问与答
我们提问,有时候却并不是希望得到一个回答,而是希望得到一个回应。就像很多人每天都在抱怨工作很忙,学习很累,吧啦吧啦一大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一切并不能实质上改变什么,抱怨完转身回去继续原来的生活。很多的提问,提问的时候就知道是得不到解答的,而很多问题,似乎只要得到缓解就好,等过了某个时间阶段也许就不是问题了。但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脑海中问题突然就又冒出来了:为什么这一切是这样子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甚至说是不能称之为问题的问题,或许过了一定的时间,到了一定的阶段,我就明白了。就像上学的时候并不知道学的这一切到底有多大的用处,但是学着学着似乎就明白了一些。同时学会的还有“挑食”,我们会主观地判断所学东西的重要性,然后主动避免或者扔掉一些“无用”的东西了,而有的人却不喜欢扔东西,一直攒着,最后终有一天会占满了自己的空间,至于到底好不好,我不知道,也想不明白。
想要快乐的不快乐
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会遂自己心愿。
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面的一句话,然而悲伤的事实似乎又确实如此。
同样是快乐,小时候的快乐更加纯粹又简单,而长大后的快乐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小时候的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是相似的,无非是玩玩闹闹,吃吃喝喝,大多仍然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而现在呢?事情突然变得可怕起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可怕的,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却也是可怕的。而我自己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纵然每日能够嘻嘻哈哈,但是静谧之后,却又不免觉得失落。故而那样的日子,现在看起来熠熠闪光:雨,一杯茶,一桌子,一下午。
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更像是自己
前几年被一些繁杂的琐事所困扰,磨磨蹭蹭,常常拖到凌晨才能入睡,以至于养成了坏习惯。前两天偶然见识了一个新名词 “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 用来形容我这种夜猫子倒是甚为贴切,想必我多半是要早死的吧(笑)。不过睡的晚至少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用来做自己事情的时间变多了,用来想问题的时间变多了。但是想得太多,可能也是要发疯的,尤其是想到一些纠缠不清的细小之事的时候。细小的事情,纠缠太多,大的东西可能就看不清了,人也会变得偏执起来。“偏执”一词,近年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种变成褒义词的倾向,就像很多人自诩 “吃货” 那样,说时反而还甚是得意,但其实意终究是不好的。顺便又想到了前几天罗永浩提到的朋友曾经对ta的评价:
偏执于有用的细节;偏执于无用的细节;偏执于甚至不会被发现是有用还是无用的细节。
但是纵然不去想这些烦恼的琐事,值得烦恼的东西却并没有减少多少。“为什么这一切是这样子的?” 烦恼自己为什么好多东西都不会,好多东西都不知道。总感觉自己老得太快,成长得却太慢了。虽然我们终究不能免俗,但毕业后的几年,赚多少钱好像真的没那么重要,这几年内的成长才是最终拉开差距的原始积累。
最后,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经历的一些人与事。毕业以后,近半年没联系过的一些人突然有了联系,来去之间,大概近况都不是太好,初步入工作岗位的这段时间,各有各的苦要吃,知识经验也得慢慢熬。我们对双方待着的城市,选择的工作甚至感到惊讶,但这样的选择更多是为了能够突破自身的可能性吧,不相信人生就止步于某个阶段,不想最后变成庸庸碌碌的人,不想以后每天做的都是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情,不想成为种种。
希望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存在,能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然而转念一想,也许这大概又是某种被灌下的鸡汤吧,谁知道呢?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2015也已经过去了,虽然很想说告别,但是更多希望的是,正是完成了想要做的一切,然后自然地来到了2016!
饥肠辘辘地写于元旦假期最后一日某冰凉的办公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