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象,找相似共鸣,还是相异欣赏?
我是不追据的,最近听闻一同样不追剧的同事,看了《欢乐颂》,评论不错。昨天趁五一假,找来快速扫了一下,对里边安迪印象深点,出场就比较有气场,社会精英样,说话的,逻辑,都是非常能激起我荷尔蒙的点。题外话,导演还真会找人,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她的面相,颧骨很高,证明事业心确实强,抛开电影的身份,现实中,应该也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人。还有,现实中,她应该是大方与漏财共存。
整部剧中,我的注意力其实都放在安迪和魏渭身上。对于长年执着于事业,很多的时候,孤零零宅在家中看书的我来说,看到中间剧中对安迪心态变化的旁白,确实触话生情:
屋里曲筱绡还在呼呼大睡,
樊胜美与关睢尔说笑着,
看着她们,安迪只觉得烟火气缕缕升起,
世界顿时变得温柔多姿。
抛开片中,很浅显的所谓理工生的话题,我看过《故事》,也看过编剧相关的书,也知道不可能去聊得太深这种话题,因为电视是给一般人看的,不是给科学家看的。只要让一般人,产生安迪就是那样的人的感觉即可。言归正传:
从安迪的做事和性格表现来看,确实是属于理工科人的目标导向和“对事不对人”的做事方式。为什么对事不对人我要加双引号,因为我觉得这是情商相对低一点的理工科生,对这句话的误解,误用。
我是一个数学系出身的程序员,多年强练的逻辑思维,涤荡了不少对细微情感的关注。只是这两年开始涉猎艺术和设计,封闭多年的感官细胞才开始打开,能对上边句子带给我的情感共鸣。
理工,其实两个字是分开的,理和工。 我个人,是更没人性的理科,毕业证是理学学士。在吃过没人性,没人情味的亏后,又研读:
历史,如:
《吕氏春秋》
《资治通鉴》等。
哲学、政治、兵法,如:春秋战国期间的各种子的书
《管子》
《老子》
《鬼谷子》
《韩非子》等,还有一些西方的哲学书。
心理学
《影响力》
《九型人格》
《乌合之众》
《自私的基因》等
还有管理,设计,艺术就不一一例举,数学和程序的就更不能说了。
看似涉猎领域比较多,其实所有领域里,最难的是数学和哲学。而哲学和心理学都需要经历和阅历为前提,这些我都有和经历过。根本的数学和哲学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以后,其它领域的知识,对我来说,其实和看小人书,没多大区别。甚至我还去挑战我自己的习惯,很大男人主义的我,也可以找到了做菜的乐趣,注意,我这里做的不是家常菜,而是近百道名菜:
中餐:
如酱牛肉,东坡肉,麻婆豆腐等。
烘焙,甜品:
如:戚风蛋糕、开口酥、榴莲冰激凌、布丁、椰丝牛奶小方等。
还有日本料理的寿司。
看这么多书,对这么多的领域的研究,也让我其实可以跟很多领域的人聊天。 这也就为什么,曾经以为自己笨嘴拙舌,现实被同事贴上口吐莲花的标签。但同时,我又是很宅,可以几天不说话的人。比如曾经有国庆七天宅在家,一句话不说的情况。
种种的这些,其实看着安迪,让我有很多的共鸣的。当然,门我是不可能打不开的,别说换电灯泡,电脑就更是小意思了,我不去黑别人电脑就算不错了。抛开这些细枝末节,我喜欢看本质,我喜欢聪明的人。安迪对樊胜美办公室油子的定义,我一样心有共鸣。但我也有自己的角度:
每个人的命运,格局,已经由自己性格,或者自己最初的选择的时候,已经注定。从樊把注意力选择放在与人交道,空间被限制在公司室,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结局。
这些都不重要,从我内心上来说,我喜欢那种心有灵犀,不用多说,多解释,就能心领神会的愉悦感。
作为曾经的创业者,我也特别理解魏渭的苍桑,甚至有些事情,是我自己的经历:
从出生到赚到第一桶金,我用了三十年,好在人生钱很难,钱生钱却很容易,我敢赌,敢干,运气也不错,短短几年我就积累了不少身家,那时候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难耐的人。(安迪:后来你就遇到金融风暴了。)对,那时候,我急得头发都白了,我赔光了所有家产,甚至,差点把自己也折进去。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两件事:
第一、人生苦短,充满变数。只要遇到自己喜欢的,就紧紧抓住,绝不放手。
第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一定要坚持往前走。我跟你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如意的时候,你不用费力诋毁你自己....
我经历过这种折磨,同时现在还处在这种折磨的余波中。经历这种折磨的一个结果,人的心性被变得很硬,更耐摔打,而且对很多东西都没有了惧怕。但也会带来其它的影响,男人都喜欢年轻女孩没错,但我已经没有那种兴趣去与类似小蚯蚓这样的年轻女孩去打闹。相对来说,我更欣赏成熟智慧的魅力。
那么问题来了,我和安迪一样,就算是内心再孤独,人还是需要去寻找自己的伴侣,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从内心的角度,找安迪这样的聪明女人,是我所期盼的。但现实中,会有多少个这样的女人?而上边所说的那些,也仅仅是代表今天,未来,还会不断增加。要找到一个跟我这种变态的人一个节奏成长的女人,实在也让人太为难。似乎跟买彩票没有太多的区别。
而如果不是,还有另外一种对象可以寻找,她有她的个性之美,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观点。而我们的根本价值观一致,只是世界观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两个人交集比较少的物种,但都相互独立的,不会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附庸。一个科学家,可以找一个画家老婆。两个人的领域是不一样的,但都有各自的追求。这种搭配的话,两个人就需要学会互相欣赏,而不是要改变对方。
学了艺术,熏陶和提升了我的审美观。美其实到处都有,关键是自己是否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我的阅历,我也有能够找到很多的话题可以跟对方聊,一块生活。只是中间缺了点心有灵犀的完美,有了没人理解自己的缺憾。但,情况,也许才更为真实和具备可行性,也许,这才是真下的生活。
你呢?你的选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