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技能会让人开心自强不息

“就事论事”是怎么论事?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2897人  生椒牛肉
就事论事.png
就事论事是一个成语,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

但是能按照这个成语做事儿特别难,但是学会就事论事的确能够在一些敏感性问题上增加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我今天就想写写我理解的就事论事。

在谈我的理解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说一下我昨晚经历的一个事情。

首先是昨晚没事儿在刷微博,看到了@阑夕 的一条微博,如下:

阑夕微博.png

@阑夕 作为一名写手,在很多事情上有自己的看法,虽然我偶尔不同意他的某些看法,但是大部分我都是非常赞同的。总体来说,我眼里的阑夕是一个足够独立思考的人,就像这条微博中所描述的那样,这句话我也是赞成的。

看完微博,我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就想去评论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来这句话的含义和阑夕这条微博是同一个含义,所以能够得到一些点赞,我也觉得很正常,但是突然有人回复我了,并且真得把我搞得有点尴尬。请看下面的对话(注意顺序是从下往上)

阑夕微博评论.png

这就是我经历的一次典型的非“就事论事”的经历。

总结一下,就是当我们在讨论现象 A 的时候并且给 A 下了一个结论,突然一个人说结论 XXXXX 也是对的,我们诧异,怎么对了?这个人说:你看 XXXXX 不是符合 B 现象吗?

那么,如果一件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或者说已经被前期的媒体情绪包裹,这个时候能够坚持就事论事的人就更加稀少。

但是想要做到就事论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需要提醒各位,那就是一定要清楚事件的全过程后才能就事论事。

简单地说,就事论事的前提是需要知道某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最终的结果。不能只听一方的描述,而是双方的描述都要进行核对,找到双方共同描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才能进行判断。

而很多热门事件里,是不具备就事论事的基础的。举个例子,比如丽江打人事件,这个事情里包裹的情绪太严重,甚至出现只要为打人者说话就会被群起攻之的情况。但是这件事情即使是到了法庭审判的时候,法庭需要听到的依然是原告和被告对于当晚事件的描述,也就是说法官需要确认的是事件的详细经过,而不是听信一方之词就妄下结论。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大众情绪为什么容易在这种事情上就被彻底点燃,因为活生生的图片加上一方的文字描述,大众很容易产生“同理心”心态,极度可能产生片面的自我代入感,最终对该事件下结论。

所以,我再总结一下就事论事的两个原则:

一、清楚客观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甚至可以套用小时候学的客观描述,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二、讨论 A 事情的时候,就围绕 A 事情详实讨论,可以补充事件的客观因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再进行是否判断,当 A 事情有了一个结论后,可以进行逻辑梳理,但是不能制造一个莫名其妙的结论进行反向讨论前提。

我想,弄懂了以上这两个原则,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事情都能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知,至少是独立思考的认知,而不再被大众情绪所冲击而行。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要彻底梳理一件复杂的事情,肯定还有很多原则需要考虑。我会在以后有了一些更明显的实例后再给大家补充。

说到这儿,有人说讨论一件事情有必要这么严肃吗?

_…你懂个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