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优秀的绵羊
这周跟读了《优秀的绵羊》,书中举的很多例子都是和大学相关,大二读完一学期的我也很有感触,为什么我们都想成为一只优秀的绵羊?
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优秀的绵羊一、为成为家长眼中别人的孩子,我们把熬夜当做习惯
《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写到:“一位在温切斯特市一所私立学校工作的老师,曾经目睹了自己的一位学生在课上讨论《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放声哭泣。当天晚上,这位老师收到了这位男孩母亲的电话,终于揭开了谜底:“他(男孩)已经不想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请你不要给他洗脑。”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为什么会来到大学,学习了一门自己不算感兴趣的专业,我喜欢文字,却没有学习汉语言文学。我周围的同学大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高中的时候,面临文理选科,那个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要选文科,文科的出来一点出路都没有。”然后我也选择了理科,就这样在这条路上走了一年又一年。
后来等我渐渐长大,才慢慢明白我的选择离我的爱好越来越远。
我的闺蜜a因为父母都是老师,她选择了小学教师这个专业。她说她学得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她根本就不喜欢教书这样的行业。但父母好像给她安排好了一切,小学开始每周补课,高中上英语补习班,学画画等等。然后大体是她大学毕业后去她们那边的学校教书,在和工资比自己高的王叔叔家的孩子结婚。
其实不仅仅是我闺蜜,我的好朋友b也是这样,在那两年会计还是一个热门的行业的时候,朋友b在父母的意愿下选择了会计。b很喜欢唱歌,性格张扬的他很讨厌会计这样每天重复工作的行业。
在中国的这种教育体质下,家长都想我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面。别人家的孩子补课,学得更多,你的孩子孩子原地不动,哪个家长心里面不慌。
于是乎补课,熬夜成了孩子的习惯。
高中同桌学习特别刻苦,总是最后一个上床睡觉的,她说除开老师安排的专业外,每个星期还必须完成父母布置的作业。
我们走了很多路,到最后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
二、在大学渐渐变得迷茫,似乎看不清自己未来的方向
当他们来到大学后,变得迷茫,他们既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做决定。
大学之前,父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来到大学,少了学习的压力。不需要考得满分,大学及格就好。突然间又多了很多空余的时间,却让自己变得恐惧,空虚。
前两年出的一个新闻;一高考状元,大学四年在网吧打游戏,毕业后没有拿到毕业证。
这是其中一类人,在大学完完全全荒废自我,还有一类人,看不见未来的微光。他们大体不会逃课,也会按时完成作业,却在剩下的大把时光看剧,刷微博。因为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这就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我很佩服那样的人,一到大学就知道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时常听学弟学妹谈起自己是多么的怀恋高中时光,那段时光自己过得有多么的充实。其实他们不仅仅是怀恋一段时光,更多的是对未来不清不楚的社会的恐惧。专业知识没有学好,外语也不会,还不会和人打交道。
离开学校这个可以保护你的小家庭,在社会可以干嘛?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很想有个人可以给他们指点迷津,然后大学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
大学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在大学更多的是学会思考,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优秀的人才千篇一律,有趣的思想万里挑一
思考实质上是培养出思辨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简单来说,学会思考就是一批评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
高中选文理科的时候,倘若我在那时就学会思考,明确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至少活得比现在快乐。遗憾的是,在最需要引路的时候,恰恰没有人出现,提醒我要放慢脚步给自己思考的空间,就连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也只是给我说理科的确选择性广些,她并没有全力鼓励我在自己喜欢的语言方面继续发展。
到了大学很多人都是模仿别人在生活:别人选择了双学位,也去报个,结果证没有拿到,还花了钱。再或者在大家都说学生会是怎么怎么的好,也去报了,却只是做了一些打杂的工作。
读完《优秀的绵羊》,我也在思考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我慢慢地了解到,每天清晨起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安排好自己每天的生活,健身,看书,或者兼职。每一分钟都有它去的方向。这样就是每天应该有的充实。日后的考教师资格证,考研等也会在每天完美的生活中有它去往的方向。
这个方向不是妄想,而是每一份努力都该去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