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欧谈育儿】无条件接纳建立孩子安全感1/100
每个孩子天生需要与人建立连接,连接不仅仅关系到爱还关系到生存,在生命最初的那几年里,孩子一直与照顾者的连接最多,通常是孩子的妈妈或者其他家人。正因为孩子对成人的依恋机制,才能得以生存。从孩子的出生到三岁,其间所经历的一切与父母息息相关。如果该时期所形成的依恋关系将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归属感,是我们每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左右着我们全部的人际关系,决定着我们一生的幸福指数。
【实验:隔离养育】
小猴子们除了很饥渴的时候,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待会,吃会奶,一吃饱他便迅速的跑回笼布妈妈,抱着笼布妈妈紧紧地依偎在它的怀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仅仅是提供生存的食物。对于刚刚出生的生命来讲,是不足够的。也许有温度,能感到温暖。柔软。这样的感觉是帮助一个生命可以存活下来的。
人类就是这样一个生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感受到安全和温暖,以至于可以更好地存活下来。那些有父母陪伴得到父母爱的教育的孩子,人格更加健全,性格更加完善。从小生活在缺少爱与同伴家庭中的孩子们容易出现性格问题,更容易走上歧途。
【什么是依恋关系】
说到依恋关系,要介绍一下两位心理学家,威廉安沃斯和约翰鲍比,他们俩共同发展出依恋理论。他们认为童年早期与人交往的真实关系是造就今天我们真正的缘由。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与早年的依恋关系模式息息相关,依恋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在看护着回应婴儿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以及发展出来的。不同类型的安全依恋关系,对大脑的发展,以及孩子日后的人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依恋关系如何形成】
我们来追溯一下,孩子是如何形成依恋关系的?或者说形成了不依恋的关系。
当一个婴儿出生以后,孩子有需要出现的话,有需求,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们成人知道,通常孩子会用他的肢体,他的声音不断地踢、拱着身体,啜泣,哭声。当父母们被哭声所吸引到的时候,有时我们成人能很快地解读到孩子的需要,也许他是饿了给他冲瓶奶,也许他是尿了给他换尿布,或者太无聊了,和他玩一会。父母的及时回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感受如何呢?情绪会是怎样的?当需求被满足,孩子感到愉悦,安全,信任的感觉,这些感觉会让孩子放松下来,带着这样的放松,直到他们进入到休息,这个休息会持续到下一个需求出现,孩子又有一个需求的信号出现了,成人又同样的回应,孩子的需求满足,又带着放松进入到睡眠。当父母对孩子愿望和需要很敏感,知道孩子的心情,而且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能理解孩子的感受,面对面的互动中,照顾着会有积极的回应,并快速的响应孩子的各种需要。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靠的,当照顾着能持续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信号,孩子经历到一种强烈的正面的情感连接。这个时候孩子在这个家庭里面的归属感才能得以建立。当有足够多的这样的循环,孩子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孩子的理解是照顾我的人,他们能了解我。当我有需求时,会有人来响应我,帮助我,孩子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研究表明,在生命的前几年,当照顾着父母积极给予回应,孩子就会获得安全感。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最佳的方式,既满足他的需求,并且释放他的焦虑。这样的需求循环,我们照顾孩子一天里会出现几次?一周?一个月?在孩子早期那几年,每天都要重复很多次这样的情形。我们成人是否能每次都能及时的解读孩子的需求,并能快速的对孩子作出反应呢?
我们来想象另一种情形。当孩子有一个需求出现了,仍然是用哭声,父母太忙了,或者分心,没有理解到孩子的信号,不去理会孩子传递出来的信号,没有响应孩子的需求,或者是响应孩子的需求时,并不是他的需要。还有我们才能带着一种情绪,或者生气焦虑的情绪来响应孩子。作为孩子的感受如何呢?情绪会是怎么样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感觉到沮丧不安紧张,没有办法放松下来,但是生理的需要,孩子会带着这种紧张,直到它精疲力尽,进入到一种休息,才会停下。直到下一次需求出现,也有可能还是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当孩子反复感受到没有人会响应我的需求。那么孩子的理解就是在我有需要的时候,不会有人帮助我,我一点都不重要。
需求未被满足的孩子会黏着大人。这时孩子容易形成不信任,不安全,不安稳的依恋,这就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有家长会担心,如果婴儿在哭闹的时候回应他,他会不会哭的更凶呢?在早期的时候,答案是不会。研究发现你持续满足一个婴儿的需求,例如对他的哭声作出回应,婴儿会逐渐减少哭泣,而非哭得更厉害。父母又担心了,这样是在告诉孩子可以用哭闹来控制我们吗?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孩子哭是因为他们感到难过,而不是他想让我们难过。也许大一点的孩子,3到4岁的孩子也许知道可以用哭来影响大人,但是记住了,这样的不良行为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可能是权力之争,或者寻求关注。这个在后面我们会有提到这个部分,提出依恋关系的安沃斯和鲍比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父母亲要响应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当孩子感到安全的时候才会更独立,更愿意去尝试去探索这个世界。安沃斯在当时观察了一些母亲与孩子,他发现那些最不连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往往是有位常常回应孩子的母亲。
比这个依恋理论提出更早的是20世纪阿德勒提到的个体心理学,他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与一个对他们绝对有重要意义的人,发展出的安全依恋的环境里,才能茁壮成长,并且学习的更好。这里说的归属就是前面提到的连接所带来的安全感,没有什么比养一孩子时教养低龄孩子和直接照顾者的成人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无条件地接纳关系更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