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简友广场原创文字集

哲思丨西方哲学家是如何战胜死亡的?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5人  LShujie

文/北落南风

牧师——为死者悼念之人

死亡,是一个和人类同龄的古老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永恒叩问。

生存与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两大现象,它们对个体的人而言意义极其重大,但却又极其晦涩而难以捉摸。

每个人的一生,也都难逃对这两者的恐惧。

对生存的恐惧,促使人向前学习,而对死亡的恐惧,推动人向后谋划。

其实,如何看待生、如何看待死,正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从西方哲学家对死亡的看法开始讲起。

西方哲学家们对死亡的看法总体可以归为五种态度:

超越死亡、忽略死亡、赋予死亡意义、挑战死亡和包容死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超越死亡,指的是将人一分为二的哲学认知,人的一部分会死,另一部分却永存,从而解决人面临的死亡与永恒的矛盾。

这种哲学认知肯定的人的不朽,死亡之于此当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以面对的问题了。

柏拉图哲学就是超越死亡的典型。

柏拉图在论辩中将人的灵魂视为超于躯壳之外的存在,灵魂的生灭与肉体的生灭被割裂,肉体的死亡不过是促使灵魂的脱离,让它去寻找下一具躯壳。

他甚至认为,“身体是一种障碍”,而哲学家追求真知的重要途径便是“练习置身于死的状态”从而让灵魂能够无碍地感知事物,获得真实的认知。

有趣的是,柏拉图年轻时对灵魂不死的论断接近于不可知论,后期却颇为详细地论证了灵魂不死的观点——或许这正是因为他到了不得不面临死亡的时候吧。

你相信,灵魂的存在吗?

忽略死亡,指的是认为死亡与人本身已然毫无关系的哲学认知。

坚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认为,死亡的答案在人生之外,死亡之于活生生的人而言是不可知的、因此也是毫无关心的必要的,因此它需要、也应该被忽略。

伊壁鸠鲁正是通过论证死亡与人无关来忽略死亡的,由此他忽略了对死亡的恐惧。维特根斯坦则更为彻底,直接否认了死亡与人生的关联。

赋予死亡意义,指的是这样一种哲学认知,它认为死亡之于人有积极的意义,而面对这积极的意义也就替代了面对死亡,从而消解了人对死亡的恐惧。

赛涅卡便认为,死亡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宁静,而心灵能在这份永恒中追寻到真正的意义。

尼采的居所

挑战死亡,指的是勇敢、狂热、乐观而积极地面对生存的哲学认知,而对人生的恐惧在这种狂热中消耗了自身。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死亡的宣战。

尼采向世人展示的,便正是这样一种臻于完成的死亡。

包容死亡,指的是热爱生命同时认可死亡的哲学认知,这种认知将死亡视为人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的一部分,认为死亡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平实的经历罢了。

唯物主义者斯宾诺莎选择的正是包容死亡,他论述道:

“凡是一个可以真正认作智人的人,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且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身……他决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

他建构的道德形而上学境界,使人内心平静,也就无惧生死。

正因生与死对于人无法割舍与抛却,而生与死对于人的意义又极其重大,人们难免对它们抱有恐惧,基于这份恐惧,有人选择直面、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抗争,更有甚者,选择生命的超越。

战士——站立于死亡之上的人

海德格尔曾论述道,死亡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而想要客观地讨论死亡,人所首先要做的便是抛却对死亡的恐惧,保留恐惧将不可避免地将死亡妖魔化、恐怖化。

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人来说,意味着思维的停顿,体温的冷却;对于动物来说,意味着进食、繁殖等本能使命的终结;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则意味着文化的溃散。

单单讨论人的死亡是明确的,但死亡的同义——终结、消亡,却并不限以人为使用对象。

因此,广义地,死亡可以理解为“可能性的消亡”。

比如说,假设有一个人身患绝症,而你是一名医生,此时统计学告诉我们这种绝症的致死率高达99.99%,你能否坦然告诉他“你在统计学意义上已经死亡”了呢?

显然不能,也没有哪个医生能。

尽管统计学上的他已然必死无疑,但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是99.99%和0.01%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是唯二的两种可能性的问题。

现代文明的本质正是对每一个人的可能性的尊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尊重他接受治疗的权利,而非建议他“不要浪费社会的资源来寻求虚无缥缈的希望”。

这也是现代文明尊重每一个个体选择的权利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文明将脑死亡作为人死去的判断。

于是,生的意义便是“可能性的发生”,我们的一生,都走在将可能性化为现实的路上。

追索者

没有什么好高尚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庸俗地追求着爱与被爱的可能性,都在庸俗地追求着成功、荣誉、伟大的可能性,也都在追求着快乐、愉悦感的可能性。

承认我们在荷尔蒙的刺激下不断地追求生活的一切可能性,换而言之,承认我们的庸俗,是认清我们人类自己,从而把握住我们所最想实现的可能性的基础,也是“有意义地活着”的基础。

这也正是生存的意义——把握住独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唯有有意识地去壮大和实现自身的可能性,并由此角逐更大的可能性,人才可以不断战胜死亡过程的自然发生,扩展人生的长度,以及宽度,从而享受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