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出客户会在多长时间内签约?
【Zhao Wu的笔记】
很多公司都有客户的分类,你会不会把客户分类?我在上一家公司做客户分类的时候,我们定的是:A 客户是一个月签单,B 类是两个月签单,C 类是三个月签单。 D 类是三个月之后签单。现在是 90 后天的天下,我们在做客户的分类时候,不应该这么分了。
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个市场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可能我一个今天讲的 A 类客户,假如说我的竞对,它的定位是十天为 A 类客户,就这个客户我可能就把它定为 5 到 10 天他就要签单。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就是说其实很多人是没有耐心的,特别是很多的新时代年轻人,他们迭代的速度,我相信比老一辈的这些人速度快。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很现实主义,这个客户我能快速的把他签掉,我就不要等一个月。
我们就应对 90 后的这个世界,我们来看一下,那样子定是不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们认为: A 类客户,我就定义为一周到十天把他签掉,那么 B 类客户我们定义为 20 天把他签掉,C 类客户定义为 30 天把他签掉。但凡不是这样的客户,我就直接把他归为 D 类。
这样的思维是否真正的适合 90 后,我认为是适合的。那么要把一个 A 类的客户从开发到二次跟进,到把他及时地 close 掉,我希望这个 A 类客户就在三五天,最多一周,甚至最多十天的时间把他签掉。但凡签不掉,我要么把它归纳到 B ,要么我直接把它归类成 D 。 因为这个世界很多的客户已经不需要培养,已经被这个世界,被很多的竞对,被很多的同行已经培养成熟了。今天你只要去做一件事,就是我怎么快速的让他跟我成交,变成我的客户。
那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到了,不管你是卖 SARS 的,还是卖广告的,还是卖产品服务的,还是卖什么,哪个客户没有被相应的同行或者市场教育过?既然不需要教育,摆在任何一个人的面前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服务……你只要告诉对方价值是什么。他知道你的价值,他就考虑说 yes or no,要不要买,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个价值,我买单。他不需要说,这个是什么东西,普及一下专业的知识,等你思考半天,再去跟半天……
如今中国大部分的产品是不需要再去普及了,你也不需要去给别人洗脑。别人觉得这件事情有价值就买了。
今天我们的买家其实有很多的是 80 后 90 后,他们的思想跟我们的这帮销售的是同频道的,就是大家都能聊得来,性格跟我差不多,这个事情如果有价值就买了,没有价值,那你再说我也不会买。
那我们就把它很简单定为:A 类,十天购买的。
什么是A类?三个标签是 KP 、有需求、有购买能力。产品介绍清楚了,疑惑解决掉了,最后有价值的认可,和他觉得是不是 5 万划算,还是不划算的问题。
要么他不买,那这个客户就可能变成了一个 D 类客户。没有那个 A 不行,到 B 不行,到 C,最后其实他是个 D 。他根本不会购买你的东西的。今天就是一个价值的认可和价值的传递。买的是价值。
那么 B 类的定义是什么?
B 类是可能没有见到第一 KP,是第二或者第三 KP。
经过我们跟第二第三 KP 沟通,还需要第二第三 KP 去找第一 KP 开会讨论。我见完以后跟他聊得很清楚,他也认可我们的价值,觉得对我们的疑惑也差不多,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唯一的就是说他没有办法做主,他需要跟第一或者第二 KP 进行磋商进行交流,老板可能在哪里出差,要等到一周回来,等到老板回来了以后呢,要面谈这件事情,我们是不是要选你们?是不是老板还有什么样的顾虑,还有什么想法没有?那么这是需要第二或者第三 KP 跟第一 DKP 去协商、去讨论、去 check 的事情。我认为他应该是排在 B 类客户,就是非第一 KP,但是有需求,认可我们的价值,有购买能力。我们只是因为说没有办法见到第一 KP,就是把它放在 B 类客户里,他是 20 天左右可能会成交的。
什么是 C 类客户呢?他不是第一 KP,他是第二第三 KP 的,相当于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销售总监,或者说是一个经理,但这个角色也很重要。他的部门要用这个产品。他也认可了,也谈得还不错,唯一是说,他还要两层,他首先找到他的老板去沟通一下,他部门的老大沟通觉得 OK 的情况下,还要有一层流程,要到最终的 KP 那么,这个难度系数已经是 3.0 的难度了。他 OK 了,我还要去见他的老大一次,然后见完他的老大以后,把他老大我们谈好了,各个方面 OK 了,再最后一次要去见第一 KP 。因为他认可不代表他的老大认可。所以说我把他判断为 30 天,有机会 close 。那么我认为在一个月之内,比如说我今天谈完,等他去约见他的老大,那么我们第二次可能是明天,也许是后天,也就是下周。理论上,我的谈判的能力、进展都 OK 的情况下,那我这周见完,下周去见第二 KP 。第二个 KP,他可能还要去跟他的老大再进行一次约时间见面,或者怎么样,那我就可能到下周去见了。三周过了,就是 21 天,最理想的状态是老大 OK 了,各方面 OK 了,内部会议也通过了,我们把事情推动下来。
什么叫 D 类客户?就是他根本就不会买。对你的产品的价值也不认可,也没有购买能力。D 类客户,就几种:可能没有根本没有购买能力,一种;然后不认可你的产品的价值,一种;还有一种就是他有这个服务了,他不需要你这个服务,他不需要你这个产品。那我认为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是 D 类客户,你见完以后,不管他是第一 KP 还是第二 KP,根本就不需要去跟进下去。
为什么说是 ABC 类?为什么说不是 ABC 类?比如说你是我老板,我来跟你汇报,老大,我今天见了一个客户,这个客户我判断他是 A 类客户,老大说,为什么?
「你看,是最终的签字买单的那个人,我打听到 12345……」
「对。」
「他是有需求的,对产品是认可的,要来购买这款产品,有付款能力,公司一个月有 200 万的收入,那么大概利润在 35%, 70 万,也正好有这个预算。」
那么老大就会问,说:「今天为什么没签掉呢?」
「我今天跟他尝试 close ,没 close 下来,可能是因为我的功力差一点,或者说我表现得不是那么好。但是都符合这些标签。我判断是这个客户他可能还要稍微思考一下,毕竟要花 5 万块钱,可能要给他两三天的时间思考一下,但是我判断,从我跟他整个交流过程中,我觉得他是认可我这个价值,也认可我们的服务,也有正好有这个需求。我跟他沟通的过程中,确实因为我发挥不太好,或者说我发挥得其实还可以,他需要思考一下这件事情,是选 5 万的服务,还是需要 8 万的服务,我觉得这就是个 A 类客户。」
当我们的员工如果说自己很清楚地认知到,谈完这个客户,能讲出所以然,12345 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 sales。
反之,如果今天这个 sale 谈完以后,他不能讲出所以然,就是他的老大问:为什么这个客户不是一个 A 类客户呢?他可能都答不上来。
有时候我们在判断一个客户的时候,我们可以正向问一下自己,反向问一下自己,你就会推敲出来,你的功力在什么状态下,我今天谈到了一个什么状态?
比如说这就是个 A 类客户,这为什么不是一个 A 类客户?他不是第一 KP,他是个经理,经理是第三 KP,销售总监、VP 可能是第二 KP,老板最终是第一 KP。
「我今天见到的是销售总监,不是最终买单的人,他是使用我们产品的人,是第二 KP,他认可我们的产品,他有付款能力,公司也有这个预算,这些老板也讲过了,说我们要选一款这样的产品,作为我们公司这段时间要采购的服务。那么现在我们已经在寻找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哪家公司。」
老大问我为什么不是 A 类客户?我就告诉你说,「他还需要跟他的老大就进行一个汇报。这段时间他的老大不在国内,在国外出差,那么等到他的老大是下周下周五回来。等他的老大回来以后,他是需要面谈这件事情,他到时候先跟他的老大谈一次,如果说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他就给我约时间,再约我们过去。我就判断说这是个 B 类客户,不是一个 A 类客户。」
这个意思跟刚才的那个意思有什么关联呢?它是异曲同工的,一个是正向问,一个是反向问。一个 sales 能这样子能回答出来。其实这是给自己的一个很好的交待。
作为一个 sales 每天这么辛苦,你看早晨六七点钟清早起床,晚上十一二点钟回家,我认为我们每个人是不能亏待自己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每一份成果,每一个客户,都应该要对自己负责任。负责任就是,谈完离开这个大门的时候,我们出了门,我们自己在 check 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是非常清晰的、非常明了地知道这个客户我谈到什么状态了,哪些是 yes,那些还有 no 没有做掉。那些客户在 say no 的时候,我怎么样用 yes 的方式能让他认知、接受并且完全赞同?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sales。反之这个 sales 不是一个优秀的 sales。如果你今天不是一个优秀的 sales,没关系,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段位,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实战,把这两个反向的问题、顺向的问题不停的问自己。
在这点上我想跟大家讲一讲,对自己的每一天的负责任,对自己的每一个判断,将会未来影响你多长久的时间。
一旦是一个不好的客户,你把它判断成 A 类客户,从你约他准备资料到你上门去见,你至少花了路上一个小时,回来一个小时,谈了一个小时,三个小时被你浪费掉了。如果我们早一点知道这个 ABC 类的客户的重要性的话,那么你就不会浪费这三个小时的时间。
你可以拿着三个小时的时间去干吗?至少可以开发一两个好客户出来。正因为你的判断失误,让你充满了希望,要去把他 close 的时候,最后没有 close 掉,会让你非常失望和沮丧,把你的整个心情都打败掉。这件事情说明 ABC 类客户的判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