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路上风景

2022-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风似水

又四年过去了,那时只为北京的雾霾烦忧,尚不知疫情为何物;那时以为岁月会慢慢静好,频频被远方风景迷醉。当他乡渐成故乡后,回望,不仅是故乡,更多是路上的风景。

1

对窗外风景心向往之,花开正好那年,心在流浪;走向窗外,故乡成他乡,梦想依在。穿梭于水泥森林里,人就是风景;奔走在地铁中,人更是风景,却没人欣赏,每个人的脸上皆写着“匆匆”。“匆匆”连回忆也淡了。

从故乡辞职来北京,起先觉得如同旅行,最终依然回到出发之地的感觉荡然无存。日复一日的两点一线,惟有眼前没有山水的风景,曾如此眷恋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今仿佛褪了色,当初不得已丢掉多年的“铁饭碗”在雾中穿行的画面虽已成老照片,却不时在我记忆中重现。

2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憧憬远方,渴望离开故乡远走他乡,离开父母,过自由、想往的生活。命运却往往喜欢跟你开玩笑,想离开时偏偏离不开,那时,“故乡”只是一个名词,“老家”就是一个概念。走到喜欢回忆的年纪,窗外风景于我已无昔日旖旎,窗户却敞开着。去与留,没人可主宰你,答案似乎在风中,然而做出去与留的决定并非洒脱,整整两年半的徘徊、等待。

从读书到工作,几乎没有离开学校这种大环境。父母在学校工作,自己在学校长大,毕业后又回到学校工作。在“象牙塔”呆久了,对窗外风景尽管心向往之,惶恐却多于向往。沉浸在安逸舒适的工作中,自以为端了多年的“铁饭碗”就是岁月静好。固守着学校的事业编制,封闭在“象牙塔”里,不知是在“温水煮青蛙”,“人到中年”是给自己找的最好理由。

先生在北京读博士后,后留在北京工作,旋即孩子也到北京上学,我仍苦守着“铁饭碗”。表面的轻松却难掩内心的焦虑、惶恐,那两年半与家人的分离,让我深深体味到孤单的滋味,却仍用独处的乐趣为自己不辞职开脱。其实,干了多年的工作早已让我“未老先衰”。“潘多拉盒子”总让人太纠结,不同选择造就不同命运,一个选择往往引发更多选择,除了生死无法选择,我们这一生要面临太多、太多选择, 抑或选择决定命运,勿宁说性格决定命运。抱怨什么,遗憾什么,性格是天生的吗?这些问题那些年总在困扰我,更担忧,人到中年,丢了多年的稳定工作,走出“象牙塔”,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到北京再就业的艰难,快节奏的生活无法做自己喜欢事的惶恐。

我一向追求“安稳”,什么才是“安稳”?与先生、孩子在一起时,想到分离苦,辞职就占上峰;独处时,想到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环境、悠闲的日子,不辞职又占上锋。明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却仍踌躇于舍弃哪头都是痛的煎熬中。然而任何事情在时间面前皆会变淡、变轻。

3

与家人分开那些年,一到寒暑假,我就到北京与他们团聚。2014年期末临近暑假时,请假去北京。谁知,刚到北京,单位就传来消息,说是有人到学校人事处举报我半年都没上班。显然是诬陷。为此我不得不在刚到北京后又赶回单位澄清事实。恰如木心所言:“好事坏事,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而今想起来却有一种“淡淡的鱼肚白的华丽。”2014年整个暑假,我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安然度过。安稳的学校工作只是表面,单纯的工作环境也是假像,为这样的安稳,我还要继续等待下去吗?那个暑假我积极地在北京找工作,经过一番周折,也算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国庆后,办了辞职手续,没有想象中的留恋与不舍,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2014年,冬未到,北京就下雪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让南方长大的我惟看到雪的美感觉不到雪的凉。那时,家住在五环之外,到公司上班每天来去四个小时都在路上。相比先前大学里工作,家也住在学校里,就算走路也不过二十分钟,简直天壤之别,舟车劳顿,疲惫不堪。有时早上上班的路上还能看见月亮,只能匆匆一瞥,再美的月色也浪费了。慌忙钻入地铁,骤然温暖如春,地铁没有风景,人就是风景,看着一张张青春而茫然的脸,真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这是年轻人打拼的地方,我来凑什么热闹。现实是你来了,日子不以你生活节奏的快慢而改变前行的脚步。不由自主加快脚步,生存永远第一,忙碌让生活变得紧张而充实,却又单调而枯燥,然而对于长长的一生,只生活在一个地方,只在一个地方工作,只从事一种工作,只在一种生活模式下就不单调、枯燥吗?不管怎么留恋过去,对未来怎么惶恐,却只能生活在当下,只能关注当下。小跑出地铁,疾步奔向公司,快速打开电脑,投入一天紧张的工作。公司中大都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自己既没年龄优势也无学历优势,一切皆从零开始。五点准时下班实属不易,回家的路上也能看见月亮,不再寒凉,有了些许暖意。餐桌上那盏灯是家里最亮堂的地方,一家人在灯下晚餐,有一种昔在、今在、永在的温暖。

雾霾的“魅力”来北京后才体味到。满街满眼皆是戴口罩在雾霾中穿梭的人,帽子、围巾、口罩包裹下,惟有眼睛是活的。雾霾太浓时,即使近处也看不见行人、看不到高楼,仿佛惟有自己在雾中行走,茫茫然,恍惚不在北京,不知身在何处,漫长、苍白的冬呀!不愿戴口罩、不想把自己裹成“粽子”,环境却迫使我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来。年龄即宿命,抑或也是环境使然。我不会主动结交朋友,也无应酬,除了工作就是回家。渐渐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却也越来越觉得无趣。

虽住在北京,起初完全感受不到大城市的好来,看到的就是车多、人多。香山看红叶,本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却被众多游人消了颜色、褪了芬芳。抑或,惟有小城市的慢,方能欣赏到眼前的风景、嗅到花香、听到鸟鸣,这些在乡村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大城市却弥足珍贵。然而朝阳与夕阳,月亮与星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皆可看到。城里的月光照着不一样的你我,有的人会抬头看月亮,有的人只看到地上的六便士。

4

当我又抬头看月亮时,已把他乡当故乡。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在北京的快节奏生活中,让我无法像往昔那样阅读更无时间写作。起初,只有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在地铁上匆匆翻上几页,前提是还得有位置坐。即使坐上位置打开书,很多时候刚读上几行,就会因早起而困倦打盹。包里随时放本书不过是心理安慰,也就是每晚睡觉前、周末翻翻书,却很少写作了。

北京的秋天这样美,不能只看见冬天的苍白。有时,在拥挤的地铁上,戴上耳机、闭上眼睛,让音乐在耳边响起,碧海蓝天、鸟儿飞过,一次短暂的逃离。时间再紧也要挤时间看书,没时间看书就听书,不让写作停下来,那怕记日记、那怕写几行字。家搬到五环之内,上班近了,看书、写作的时间慢慢多起来,恢复先前的阅读与写作。北京的春天其实也很美,比故乡的阳光更慷慨,周末在城内走走或是郊区转转,看画展、偶尔听听音乐会,休年假时就到外地旅行。城里城外、故乡他乡皆有风景,都有着别样的色彩。

5

柏格森说:“所谓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往昔永远活在记忆里,未来仍在雾中,路上的风景一直都很美。下班时,暮色苍茫,有时可看到夕阳。夕阳的橙黄映在脸上、温暖袭入全身,没有朝阳的绚丽、热烈,却似带着记忆的画面,发黄的老照片,无论怎样的故事,在夕阳的浸染下皆透着一丝苍凉。总以为来北京着实太晚,人生最绚烂繁华的时候都过去了,也如张爱玲所说,大年初一起来晚了,热闹也不那么热闹了。原本也不是为热闹而来,夕阳的美恰是褪了灼热,却仍有温度,那是对往昔的回忆,是回家的感觉。

喜欢北京的秋天,沐浴在夕阳下,望故乡,那里印着我春天的足迹,夕阳的余晖映在异乡的天空。依然走在路上,同样的梦想,不一样的风景。抑或,別人也是我们眼中的风景,谁又在装饰我们的梦呢。

再读四年前的文章,回望那时的风景,依然有一种“鱼肚白的华丽”,风景一直在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