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分析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只是为了... .
孩子的事没有小事,但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随口而出:
我家孩子有多动症,该如何破?
我家孩子胆怯,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有暴力倾向,我们该如何引导?
这样直接草率的给孩子“定案”,让我很是惊讶,一般有点水平的老师会反问:您是如何得出孩子有多动症/自闭/暴力倾向的结论的?
很多家长回答逻辑是:
因为我家孩子总是坐不住,所以他有多动症;
因为我家孩子不爱与人说话,所以她是胆怯的;
我家孩子动不动就打人,所以他是有暴力倾向的。
这些“因果关系”显然都经不起推敲:
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因为学会了新技能,忙着验证/练习,肯定坐不住;
不爱说话的背后的可能是孩子的气质类型就是“趋避”的,且这种气质并没有什么不好;
打人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孩子小手肌肉没有发育好,想摸你却没有轻重,被你误认为是打人。
既然经不起推敲,那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结论?
1.为什么我们会相信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结论?
有些家长无法产生对孩子行为背后的洞察,因为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以更快、且轻松的方式,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以解决“现有知识储备无法解释孩子行为”的难受,而不是为了寻找更本质的真相。
所以,文章开头的“对孩子行为的武断判断”就能理解了,因为它貌似完美的解释了孩子的行为:
坐不住——多动症;
不爱说话——胆怯;
打人——暴力倾向;
这样的“因果对照关系”,多完美!
但,真正的原因显然需要重新推敲。这样的“因果关系”显然不是互为“充要条件”:
多动症可以推导出孩子坐不住,但坐不住推导不出孩子就是多动症;
同理:不爱说话与胆怯的关系,打人与暴力倾向的关系也是如此。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想要分析原因,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为了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2.为什么只是为了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因为它让你的大脑感觉到舒服。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某个结论,是因为这个结论让我们很舒服,而不是因为它是真正的原因。
不论是在书中,还是现在微信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解决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只是为了迎合我们喜欢的/想要的/戳中内心的答案(所谓的共鸣),以此来换取点击量和订阅数。
针对不同的身份,微信订阅号都做了“精准营销”,好让你产生共鸣:
作为妻子,它们为你准备了:生二胎,是女人对男人最大的褒奖;
作为丈夫,它们为你准备了:有了孩子后,为什么她对你变得冷淡了;
作为幼儿园,它们为你准备了:幼儿园对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它们为你准备了: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焦虑的家长们,它们也为你准备了:这样为孩子洗澡,会毁了孩子一生。
我们的大脑想要“舒服”的答案,育儿的微信订阅号几万家,每天成批生产几万条育儿图文,这其中99%都是为了迎合你大脑想要“舒服”的诉求。
看看无所谓,但真的要拿这些来解决育儿问题时,我们还是需要三思后行:
这是真正的“原因”,还是我们大脑为了舒服,想要的那个“原因”?
3.如何寻找真正的原因?
要找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需要一层一层去拨开问题的“洋葱皮”,最后在“可操作性”与“本质性”之间取平衡点。听起来玄乎,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前一阵,幼儿园转过来一个新生(就叫小A吧),听说已经转了很多幼儿园了,因为她老是被别的孩子抓伤。
当孩子被抓伤后,孩子妈妈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转园。
这个解决方案可操作性很高(换个地儿就可以),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孩子到下一个园后不久,又被抓伤了。
看来,幼儿园环境不是那个“最本质原因”,于是,孩子妈妈采取专家建议,得到了第二个解决方案:观察小A与别的孩子的互动方式。
通过观察发现:当小A想要某样东西时,根本不与别人语言沟通,直接抢,很多孩子当然不愿意,再抢回来,这一来二去,小A就被抓伤了。
看来,不会沟通是小A被抓伤的最本质原因。
于是妈妈有了第三个解决方案:教孩子如何与别人沟通。
这是最本质的答案吗?我们还可以往下寻找原因:为什么小A不会与别人沟通?
原来小A一家一年前才从美国回来,小A根本不会说中文。
于是,妈妈有了第四种解决方案:教小A说中文。
如果我们还不满意这个答案,我们继续往下:为什么小A学中文有些慢?因为过了语言敏感期!
所以还有第五种解决方案:重新回到小A的语言敏感期,让她快速学中文。
让小A回到过去的“语言敏感期”,就能快速的解决问题。
但我们知道,回到过去已不可能,最佳方案应该是:教小A学中文。
一层层的洋葱皮剥下来,我们发现:教小A学中文之前的方案,虽然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都没有接近问题本质。教小A学中文之后的方案(回到语言敏感期),虽然更接近问题本质,但是可操作性太差。
所以,要找到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需要一层一层去拨开问题的“洋葱皮”,最后在“可操作性”与“本质性”之间取平衡点。
TIPS:既然一层一层寻找本质如此复杂,那如何检验我现在得到的答案是不是该让我满意了?
最直接的办法是:你直接问一个“育儿小白”,如果他给你的答案和你心里的那个答案基本一致,那很有可能你还没有接近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