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印度(上)
今天,小枣君想和大家聊聊天。
聊什么呢? 聊一聊一直想和我们闹别扭的邻居。
没错,就是印度。
因为工作的原因,几年前小枣君一直在印度从事通信相关的项目,工作生活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
▼小枣君密密麻麻的签证和出入境印戳
这期间,小枣君基本上都是一个人、一个背包、一个箱子,走南闯北。。。
足迹遍布印度各地几十个城市,每天都在和当地人打交道。。。
印度是小枣君海外生涯中待得最久的国家。正因为这段独特的天竺经历,回国之后,总会被亲朋好友追问关于印度的各种问题。
确实,印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国家。
它是我们的邻国,唐玄奘去取过经,郑和下西洋也到过。但是,毕竟有喜马拉雅山脉这样天然的屏障,使得两个国家恍如隔世。
因为中国和印度有太多相像的地方(亚洲邻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都经历过殖民或半殖民时期、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人们总是喜欢把两国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印度概况
先大概了解一下这个国家吧。。。
印度,全称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洋的北岸,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首都是新德里。使用的货币是卢比。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按照目前的趋势,2024年印度人口就将超过中国(也许更早)。
▼中国和印度的对比
因为印度有很多大象,所以习惯上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叫做“龙象之争”。
其实,小枣君很久之前就想写这篇关于印度的文章,但是,想要通过一篇文章就把这么大的国家给面面俱到说清楚,又有点望而却步,不知从何写起。。。
所以,我思前想后,决定按问答的方式来写。
小枣君在这篇文章里会就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我相信,通过这些答案,大家就能解开自己心中关于印度的谜团,真正了解这个国家。
印度人到底信什么教?
我们先从宗教说起吧。
在小枣君看来,印度人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都是紧密围绕着宗教的。宗教是这个国家的根基。不了解印度的宗教,就不能彻底了解它和它的人民。
▼一切不提印度宗教的印度介绍,都是耍流氓。
我们国家不是宗教国家,大部分人是无宗教信仰的(虽然也有教堂、寺庙什么的,但宗教信仰并非主流意识)。正因为如此,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纯粹的宗教国家是什么样,也很难理解宗教信仰为什么会如此虔诚。
在印度,几乎人人信教,大部分是印度教(80%左右),然后是伊斯兰教(14%左右),再然后是锡克教、基督教等其它教派。(源自2011年的数据)
▼印度宗教比例
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发展演变而来的。小枣君在印度的时候,曾经无聊专门了解一下印度教的传说故事,非常有意思。以前还收藏过一篇神文,专门介绍印度宗教里面各种人物的,非常有趣生动,可惜现在死活找不到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百度搜“印度教神话故事”。
▼印度教三大主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维系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
总的来说,印度教有两大特点:
崇拜力量。谁有力量,就信仰和供奉谁。
强调众生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分等级的。
印度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强调众生不平等的宗教吧。其它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强调众生平等的。只有印度教,把信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里就要提到印度教特有的“种姓制度”。
什么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也叫“贱籍制度”,是印度社会的道德根基,只存在于印度教教徒之中。
“种姓制度”是印度比较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将印度社会的人分为四个等级和一个“等级之外的人群”。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垄断宗教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古代时垄断政治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主要经商和务农以及打猎。种姓制度发展到后期,大量穷困破产的吠舍沦为首陀罗。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一开始是作为前三个等级的战俘、奴仆存在的。
正因为印度教的这个特点,在印度能感受到印度人极为强烈的等级观念。
小枣君在印度做项目的时候,和印度本地员工及印度客户员工打交道很多。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印度的年轻人非常谦逊和有礼貌,甚至说非常腼腆,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衣服穿得笔挺,站姿笔直,一口一个“sir”:“Yes,sir”,“Thank you,sir”,“Sorry,sir”,让小枣君觉得非常不自在甚至有点惶恐。
而如果是老员工、小头目,态度就完全不同,非常嚣张跋扈,颐指气使。如果是中层领导,或者高层领导,基本上就是作威作福的那种,架子一个比一个大,派头一个比一个足。
最开始的时候,小枣君以为印度小伙子谦逊是因为初来乍到,老员工那么“拽”是因为个体性格。
后来才发现,其实并不是个体性格,而是整体现象。
这就是等级观念的表现。
谦逊的新员工,干得时间久了,技术越来越强,就变了,开始对更新的员工发号施令。
▼搭乘地铁上班的印度小伙子(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公司来自中国国内的同事,性格特点都比较谦虚和客气,希望和本地员工套近乎。但是,小枣君每次都会提醒他们——一定不要刻意去拉拢示好本地员工。因为如果消除了他们潜意识里面的等级差距,就很难让他们认真地配合你做事了。不配合还是小事,如果他认为你的技术不如他,他甚至会排挤你,绕过你,完全不把你放在眼里,让你失去“地位”。
这样的例子,小枣君见过很多次。
成长起来的员工,不断抬价,提条件,搞小团队,这也是常有的事。
印度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而且受教育水平非常低(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但印度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想象中激烈,也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宗教。
▼贫困但快乐的少年
印度教教义深入人心,信徒们认为自己属于低种姓,就活该如此,只能使劲修行,逆来顺受。
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岂是说废就能废的? “种姓制度”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然属于主流意识,种姓歧视仍然相当严重。
印度的“贱民”,到底是什么人?
前面我们提到,“种姓制度”里面,除了四大种姓外,还有一个“等级之外的人群”。这个人群,就是“贱民”(英文名叫untouchable,不可触碰的),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印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贱民”,有3~4亿人。。。
在小枣君看来,“贱民”是这个地球上最悲惨的存在,受尽了歧视和侮辱。 他们只允许干最卑贱的职业(清理厕所等),在街上不允许穿鞋,在任何场合都必须站立,甚至不允许进入宗教场所。
关键一点,这个“贱民”身份还是继承的。。。父母双方有任何一方是“贱民”,那他们的后代就是“贱民”。。。
▼穷困的“贱民”儿童
说实话,小枣君在印度生活有“三怕”:一怕蚊子,二怕野狗,第三怕,就是“贱民”乞丐。。。
小枣君并不是歧视他们,而是他们真的很可怕。。。可怕。。。怕。。。
在印度街头,经常会看到“贱民”乞丐在游荡行乞(女人和小孩居多)。他(她)们饿得皮包骨头,眼神里充满了绝望和凶狠。一旦发现有外国人,他们就会蜂拥上来乞讨。如果你坐在汽车里,他们会围上来使劲怕打你的车窗玻璃,要求你给予施舍(非常疯狂),如果你坐在TUTU(印度随处可见的三轮摩托车),那就更可怕了,他们会毫无顾忌伸手碰你,摸你。
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务必记住:赶紧离开,而且千万不要给钱。
并不是小枣君没有怜悯之心。而是因为,你一旦给了钱,马上他们会更加疯狂,变本加厉,甚至会喊来更多的同伴,向你乞讨。。。
如果你不给钱,他拍打一会之后就会骂骂咧咧自行离开。。。
小枣君有一次就差点被困住,幸亏一个当地人看不下去,大声呵斥,才帮我脱离困境。。。那个场景,至今难忘。。。
如果你一定要给,记住,给完转身就跑,越快越好。。。
▼印度随处可见的TUTU车
▼穷困瘦弱的三轮车夫和他的家当(小枣君拍摄)
印度教就是佛教吗?
很多人以为印度教就是佛教,或者印度教来源于佛教。其实这是不对的。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
“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Veda,梵文原意为“知识”),它不仅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更是吠陀教的传教经典。
公元前7世纪左右,以崇拜自然为特征的吠陀教逐渐演变成婆罗门教,该教是多神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基本教义是“梵我如一”和“业力轮回”。婆罗门教产生后,很快成为国教,成为国家统治的支柱。
公元前6世纪前后,奴隶制下的阶级矛盾愈发尖锐,下等种姓在战争和经济活动中日益强大,对婆罗门的至高地位非常不满,佛教应运而生。佛教反对高等种姓的特权地位,却继承了因果轮回说,认为要避免轮回之苦就必须要修行,即使是被唾弃的贱民,也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很快为下层人民所接受。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
公元6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
总而言之,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印度人自己基本上早已不信仰了(目前只有1%不到的信众,多聚集在北部尼泊尔边境)。
佛教的衰落,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例如伊斯兰教入侵,佛教僧侣经济供养问题等等,有兴趣的同事,可以百度搜一下,有很多资料。
印度人都包头巾吗?
很多人看到电视上的印度人都包着头巾,以为印度人都包头巾。实际上是不对的。
包头巾的都是印度人里面的锡克族人,信仰锡克教。
▼英俊的锡克族男子
在印度,人群也是分地域的。越往南的印度人,皮肤越黑。越往北呢?人不仅要白一些,也要富一些。
印度有27个邦,6个联邦属地及1个国家首都辖区。它的“邦”,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省。每一个邦都有各自的民选政府,各邦的首席部长即该邦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省长)。而联邦属地及国家首都辖区则由联合政府指派政务官管理。
每个邦都有两个字母的简称,例如MH邦(马赫拉施特拉邦,我们也称为马邦),WB邦(西孟加拉邦),MP邦(中央邦)。
锡克人,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Punjab)。锡克人在印度人里面算是比较猛的,属于战斗民族,骁勇善战,而且非常聪明,有头脑。
▼锡克族军人
锡克教徒的显著特征为裹头巾、留长发、蓄胡须,带铁手镯、配短剑、穿短裤。此外,锡克族是禁烟禁酒的。
大家在美国电影里面经常看到印度人,也经常听到“旁遮普”这个词,是的,大部分人都是锡克人。印度北方较为富裕地区的人移民美国的比较多。
印度的教派冲突真的很严重吗?
是的。印度堪称宗教博物馆,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既然有不同的信仰,就会存在信仰矛盾,互相认为对方是“异教徒”。
印度宗教矛盾最尖锐的,莫过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了。
正因为两者历史积怨太深,存在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一些外部因素,直接导致了1947年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时,发生了“印巴分治”。印度里面的穆斯林跳出来独立建国,变成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在1971年独立战争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孟加拉国。
▼圣雄甘地
虽然有“印巴分治”,两个教派划清界限,但是印度里面的穆斯林人群太大了,不能所有人都举家搬迁。所以,在印度仍然有大量的穆斯林。
穆斯林也是一群聪明、勤奋而且坚毅的人。虽然人少,但是他们还是坚定地生存下来了。
▼印巴分治时期的大迁徙-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摩擦虽然规模并不大,但是仍然时有发生。尤其是偏远的地区,村庄与村庄之间,就发生过械斗,谋杀等骇人听闻的事件。
偏远人群文盲多,狂热的宗教信仰会导致野蛮和暴力频发,手段极其残忍。例如,有村庄的人,抓到异教徒之后,抬起来往墙上扔,不停地扔,把人活活摔死。相比之后,吊打致死和烧死淹死都算不错的了。。。
在21世纪竟然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唉。。。
印度人真的是用左手干“那事儿”的吗?
(提醒:本段内容可能引起部分人的心里不适。。。心里素质不佳者,请跳过本段)
这里的“那事儿”,指的是擦PP。。。想歪的自觉面壁。。。
几乎每个问小枣君关于印度问题的人,第一个问题都是这个。。。
事实确实如此。。。印度人确实是有用左手直接擦PP的习惯的(我说的是直接,不用纸的那种)。。。
在印度的洗手间,一般很难看到卫生纸,而只会看到一个小桶。。。
嗯,没错。。。当地人上了厕所之后,就是直接用手解决问题,然后用小桶洗手。。。
但并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是这样。
虽然小枣君不能一个一个去问。。。(怕被打) 但是,从侧面看,很多洗手间都已经开始提供卫生纸了,尤其是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小城市别说卫生纸了,连公厕都没有。。。),例如酒店、商场等 。 超市里也有卷纸、平板纸和抽纸购买。
社会在变迁,文明也在进步。。。
注:正因为印度人使用左手擦PP,所以,印度人在用餐时,基本上是不用左手的(他们通常都是手抓饭,如果左手的话。。。)
印度人都只吃咖喱吗?
当然不是。。。
天天吃,就算吃山珍海味也吃不消啊。。。
而且,咖喱也分为很多种的。
咖喱是由多种香料调配而成的酱料,在亚太很多国家都有使用咖喱进行烹饪的习惯,但是它确实是来自印度。
▼印度香料
印度的咖喱品种非常多,但确实味道有点重。飞机等封闭场合,一股咖喱味你逃不掉的。。。
印度人吃咖喱,都是混着饭吃。
小枣君经常看到印度本地员工或客户,带的饭盒,分好几层,有的放咖喱,有的放米饭。把咖喱倒在米饭上,然后用右手去搅拌,拌啊拌啊,拌得稀烂,然后用手抓起来,往嘴里塞。。。
▼咖喱饭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下次,再带大家领略下印度其他的风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