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熊的学习日记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被首页投稿拒绝的稿件

如何区分人生路上的假目标和真目标?

2017-07-13  本文已影响21人  0d905ea337f1

最近高考聊得热火朝天的,也勾起几年前公开考试的回忆。

在我那一届,香港还是七年中学 + 两个公开考试 + 三年大学的制度。

第一次考试是在中学五年级,叫 “香港中学会考”。我们共需要考七到八门课,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考十门,十门课都考了 A 的学生就叫 “十优状元”  。

除了中英数和典型的文理学科以外,有些学校还会提供佛学、时装及成衣、法文、家政 、旅游与旅游业、宗教等 40 个不同种类的科目,这些都是公开考试的学科。

学校会根据你考的最好的六门课总分(等级 ABCDEF  代表 543210 分)决定你会不会留在原校。

大多学校最低的录取线为十四分,考得非常好的同学可以转校,报考更好的中学。低于十四分的话,要不留级重考,要不到私立学校上课。

那时候我最好的朋友都没办法留在原校,而学校从七个班级缩减成三个班级。

这是我第一次深深感受到 “淘汰” 与 “离别”。

中学六七年级是另一个痛苦的开始,继续迎接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

淘汰、离别的恐惧让我们战战兢兢的按着社会期待的样子前进,大家都变得很现实。


中学六七年级的课程都是大学一年级的科目。还记得大家(包括我)在选科的时候仔细分析每一科获取分数的容易程度,而不是按自己的喜好学习。

结果在一个 30 人的文科班级,中国历史只有 2 人报名,其他都报名经济、会计课。中国历史科因此达不到最低开课要求而取消了。

老师那时候宣布消息,眼泛一丝泪光。

两年时间大家继续淹没在题海中,翻过高考的大山,来到大学。

我在大学有点迷迷糊糊,可幸的是自己一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拓宽眼界。

大三的时候,社团有一个目标设定(goal setting)环节,其中一个思考方法改变很多我对未来的看法。

Vishen Lakhiani 是 MindValley 的创始人。他最有名的理论是方法目标(mean goals)与最终目标(end goals)。

这两个要怎么区分呢?

以一个典型大学生的 “我的志愿”为例:

我要 xxx (进入四大会计师行、MBB咨询公司、当公务员),

成为 xxx(CEO、经理),

就可以 xxx (有很高的薪水),

最后 xxx (环游世界、旅游、买房、组建家庭),

成为人生赢家!


具体来说:

Mean goals =进入四大会计师行、咨询公司、当公务员、晋升CEO、经理、拿很高的薪水 etc...

End goals = 环游世界、旅游、买房、组建家庭 etc...

可惜这条路非常的迂回曲折。

有些人可能要花 20 年才到达到,也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达到。

当你把目标区分为mean goals 和end goals ,你会发现 end goals 才是自己一生最想要的东西。

而 meangoals 有好些都是社会期待你做的事情(比如社会告诉你需要先进入四大会计师行才能有钱去旅游,才能结婚)。

Lakhiani 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直奔 end goals。

这样的思考会让思维被拓宽,让你用意想不到的的方式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

至于如何认清 end goals?

你可以拿一张纸写下三个问题:

1. 我想体验什么 What do I want to experience(到北极旅游、在美国跳伞、上 TED talk、带家庭去旅行)

2. 我如何成长 How do I want to grow(学会五种语言、成为吉他老师、学会健身)

3. 我想为贡献社会什么 What do I want to contribute to the planet(建立一个教育中心、每天对别人微笑、写一本书)

每一个问题计时 3 分钟。时间太久的话左脑的理性思维会反驳你写下的梦想与目标。

大学毕业后我就建立这样的表格。

在贡献(contribute)一栏,我写着想搭建一个平台和大家互动,分享我的思考。形式没有规定,它可以是一家公司,一个博客,一个活动等等。

当你有这样的表格,你会发现工作与学位并不是达到个人目标的唯一途徑。

在新年的时候因为一个和朋友聊天的契机,就想到利用公众号平台分享。哪怕文笔不好也会尽力写好每一篇,哪怕只有一两个人觉得有用我也会很鼓舞。

以下是其他例子(抱歉没有找到中文版本的资料):

很多时候我会因为思考模式一个小小的转换,让未来带来很多的变化。

希望这个表格对你有用~

当你做完这个表格,记得一起交流交流,说不定可以一起完成未来的目标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