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中旧事二
80年代的平中,横跨城隍庙街云路街,城隍庙街北侧的是北校操场,北操场当时只有两扇铁栅栏门,而且印象中是从不锁门的,好像也是当时全县唯一的大操场,许多学校的运动会还有许多县里的大型集会也是在此举行的。进入操场,最西面是一个水泥盖顶的舞台,然后就是400米一圈的跑道。不开运动会的日子里,整个北校操场平整开阔,可以容纳多个班级上体育课。但对于初中部的我们,和它的交集仅限于开学典礼的集会和每年的校运会。
城隍庙街南侧是当时的平中校门,校门口的门卫室也是收发室,和它最多的接触正是每年一度的预订书刊杂志后,每周或者每月取报刊杂志。每年都会有邮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我们排队登记。好像我初中时候订阅的有《少年文艺》《阅读》《中学生作文周刊》。报纸订的什么就完全没有印象了。第一次订阅书刊时,我只知道名字,完全不懂还需要提前知道该杂志的编号,颇是废了些功夫去查找。大概也正是类似的经历多了,以后才养成我凡事第一次遇到时,都要先去做些攻略,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还耽误时间。
进入校门,左侧是个小花园,右侧是一条林荫路,正中间是一栋水泥砌成的楼,据说是文革时期师生们自己建的。我们初一正是在这幢楼里度过的。进入楼门后从南侧的后楼门出去,就是一个十几级的砖砌台阶。两侧砌成斜坡,方便大家推着自行车上下。拾阶而上,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左侧是一个接一个的砖砌月亮门,每个门里都有几间房。有的是教室,有的是老师办公室或宿舍。刚上来的右侧有一间房是广播室。往前走几步,有个宽大点的门,进入后正是文庙大成殿的“魁”字墙下。这一片都是教室,我们初三年级就是在这过的。从这个门直直往西走,就是去往西操场的小坡。
若不进西侧的门,沿着甬道再往前走几步有个仅容一人过的小门洞,进去后,有个低洼的小院子,只有一间正房,是文体器材室。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小提琴、扬琴。抬头看,正是大成殿的东墙的位置。乌龟驮着的大石碑静静地立在那里。高高的大成殿底座东后侧面是三间小平房,住着几位年轻的男老师。其中一位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李老师。他常常在这里给来提问的同学解惑。不爱学数学的我,因陪严丽萍,也多次光顾过。从这小院的台阶上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东面的三间教室。我们初二时候正是在此的中间那间教室度过的。这几间房是文庙的配殿。转过身来,最抓睛的大概就是大成殿前的石狮了。那时候的大成殿是我们学校的仓库,存放新笤帚簸萁之类的。整个大院里最受欢迎的就是那石龟。课间或者自习时,总是有人先到先坐。每每快到考试,我总会在自习课跑出来,坐在光滑的龟背上,把政治书从头到尾翻一遍,也许是学习效率高,也可能是它自有神迹,我的政治成绩一直都很是不错。
甬道的尽头是两扇常年锁着的木门,木门出去就是云路街。当时候再往南走,大家都是走文庙对面的天桥。穿过天桥就到了其时的食堂。食堂也是个大礼堂。初中三年的元旦联欢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因为我不住校,从来没有吃过食堂饭,想起来,此处我最有记忆的是食堂院子里的两颗大树和食堂散发出的白菜叶子味道。那两棵树,好像是桑树,特别好爬。我躺在大树杈上,拿着包了书皮的小说,夏天的风吹过来,树叶沙沙作响,走过的人也看不到,天地间宁静寂寥,若没有随风而来的白菜叶味道,说不得我就酣然入眠了。
穿过空荡荡的大礼堂,向南走是一排排家属宿舍直到小南门。出了小南门,就是后来新修的减速器厂和校领导住的小洋楼。
若是进校门后直接沿着右侧的路,向西走然后向南就进入小操场。初中部的课间操都在这里上。这里也有篮球场,学校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也常常吸引很多同学的围观。操场西侧是厕所,那个年代,雨后上厕所必须要穿过操场的泥泞,现在都想不起来那时的艰苦了。雁过无痕,大概是欢乐和泪水太多了,这些寻常事就没有地方可收纳了。
文庙西侧天桥北侧是当时的校办工厂——减速器厂。大成殿前的空地上常常堆着减速器外壳。不过很快减速器厂就搬到了小南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