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暮天归思》 (js027-r2412)
2024年1月,读了余秋雨著的《暮天归思》。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近年来最新的一部散文作品集,也是一个暮年学者对于人生和文化的归结性思考。
可以说“文化大散文”的开创者,献出了一本“文化小散文”,以高贵的精简,叩问此生的终极意义和文化的至高品相。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生命支点”,呈现作者的人生信仰与生命哲学;
第二部分“万里入心”,唤醒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发现和感受;
第三部分“文史寻魂”,揭示高层文化的基本品相,梳理中国文脉的系列亮点。
在第一部分“生命支点”中,作者的人生信仰与生命哲学是:
大悟、大爱、大美,三位一体,三足鼎立,作为生命的支点非常稳当。三者之中,大悟是起点,大爱是光照,大美是终极。
天天在美的秘仪中观赏着自身生命的突破和超越,我们很静寂,却又很健全,很僻远,却又很浩荡。这,都是美的恩典。
美的信仰,起始于一个婴儿第一次看见晚霞而惊,结束于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听到美丽乐句而安然闭眼的舒心。
美的信仰可能会让一个最繁忙的人翻看名画稍作休息,但仅仅一看就把他的心带到了最悠闲的田野,让他对刚才的繁忙产生怀疑。
同样,又可能会让一个最忧愁的人收听音乐缓释心情,却让他在片刻之间憬悟到乌云般的忧愁原来只是淡烟一缕。
美的信仰十分看重这些短暂的介入时间,认为这是以最简捷的方式推动了人生主调的回归,迫使那些非主调的功利霸凌不得不让位。
因此,正是那几幅名画,那几段音乐,唤醒了繁忙者和忧愁者的基本人格。
在这种情况下,美的信仰,比连日诵经、彻夜打坐、时时祈祷,更具有信仰应有的精神复归效应。
相比之下,只有美的信仰,没有代价,没有赖仗,没有依附,因此也不会失去自由、陷入困窘。
由美的信仰来安顿心灵,不要山洞,不要法师,只要深记一些平生最为心仪的艺术作品和绝佳风景,再细细品尝、静静温习、悠悠畅想,就已大致入门。
具有艺术天赋的人,还可以顺着这些美好图像激发自己的幻想空间,进入天堂般的自由境域。
而且,由于整个过程与那些具有支配力量的财富、权位、处境因素无关,因此也就干净、轻松、尊严、愉快。
由美的信仰而带来的安顿,外力无法剥夺,别人不会争抢,自己愿意保留多久就多久。
对很多人来说,这也就是一辈子的安顿,安顿到山高水远,天静云停。
正因如此,我们把美的信仰,看成是人生支点的终极之章。
作者在书中也表达了对情感、情绪、生活和处世的一些观点。
觉悟者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对方越是激烈,我们越是冷静。天下之悟,不管是大悟还是小悟,都只能在冷静中出现。
哪怕是一刹那之悟,也必须有一刹那的冷静。
因此,觉悟者不会与激情者直接对恃,只有等到激情者恢复寻常的心智、眼神和体温之后,才能慢慢交谈。
所有的觉悟者其实并不苛求清高,但是,只要听到那些大声的宣讲、亢奋的表情,却会悄悄离开。
因为这些居高临下、容光焕发的人总以为自己早已觉悟,其实还十分遥远,只能慢慢等待。
只有觉悟、看淡,才能轻松,才能从真真假假的过往岁月中挣脱出来,体验今天,创造明天。
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
脆弱引起对别人强势的敏感和防范,嫉妒便由此而生。
嫉妒者常常会把被嫉者批判得一无是处,而实质上,那是他们心底暗暗羡慕的对象。自己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已经做了而且又做得那么好;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居然有人已经达到而且有目共睹,这就忍不住要口诛笔伐。
在多数情况下,嫉妒者的实际损失,比被嫉者更大。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顺倒。一个人的生命真实,完全把握在自己手里,与别人的说三道四完全无关。有人乐于信谣,有人将信将疑,有人忙于传播,有人听之任之,这一切,更不必理会。
因为即使理会了,辩赢了,胜诉了,仍然会有更多的人说三道四、将信将疑、忙于传播、听之任之。
谣言和诽谤像窗外的雨,不管下得多么狂暴和猛烈,反而更能反衬窗内的自如和安定。因此,雨幕雨窗,倒是成了守卫生命的护墙,使生命之隐更加确认。
旅行的秘密了让孤独者获得辽阔的空间,让优忧郁者知道无限的道路;让年轻人向世间做一次艰辛的报到,让老年人向大地做一次隆重的告别;让文化在脚步间交融,让对峙在互访间和解;让深山美景不再独自迟暮,让书斋玄思不再自欺欺人;让荒草断碑再度激活文明,让古庙梵钟重新启迪凡心……
旅行,成了克服现代社会自闭症的一条命脉。
那个拒绝出行,拒绝陌生,拒绝历险的群落,必然越来越走向保守、僵硬、冷漠、自私。
相反,那些踏遍千山的脚步,那些看尽万象的眼睛,必定会成为冷漠社会中一股窜动的暖流,构成一种宏观的公平。
喜欢余秋雨的博学、思想的深邃和文字的优美,喜欢他的写作风格,娓娓道来,喜欢他的卓尔不群,喜欢他对一些邪恶小人的蔑视、视若无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是因为余秋雨太优秀了,引来很多嫉妒、诽谤,其作品也有许多模仿和盗版。
但余秋雨并没有像人们所说那样去诉讼、提告,而是选择忽视、不理会和蔑视。
前些年看余秋雨的书相对多些,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中国文脉》《君子之道》《老子通释》《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等。
那天去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不假思索就借了过来,与余秋雨再作一次交流。
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切的人生体验。
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等院校校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接通了深厚的地气,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中国人的魂魄何在。
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
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
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公知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不必在意有些人对余秋雨的攻击,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白先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第一书目”。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金庸: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余光中: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秋雨曾说,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从自然的季节到生命的季节。
安顿好自己,着眼当下,每一个季节有每一个季节的阳光和明媚。
你比你更精彩!You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