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阴暗里开出的一朵血色玫瑰
这是我第二遍拜读。
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我真心喜欢作者的文笔。
故事是作者的父亲经历过的,也是作者的父亲曾经写过的,当年他投稿的时候,出版社嫌作品太过于阴暗,放弃了,即使是经过作者的润色,仍然是一个黑暗的故事,一群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每个人身上都长满了苔藓,一摸,浑身都是光溜溜、黏糊糊的毛。每个人都有道德瑕疵,没有一个可爱的人。
这部作品中,没有一个阳光的人,每个人都自带黑暗的气场,都有人性中龌龊的一面。女主看什么都不顺眼,凡是温暖的,阳光的,她都讨厌。从小讨厌妈妈,因为尽管妈妈很漂亮,但是一个农村人,她只想跟着爸爸,甚至不惜牺牲掉妈妈后半生的幸福。长大后,她仍然一心追寻爸爸的踪迹,爱上爸爸的同学;在有男朋友的情况下,跟爸爸的学生上床,理由是每次事后可以跟那个学生谈论爸爸,这样可以离爸爸近一点,这样荒谬的理由,也拿来搪塞当时的男朋友,更难得的是她的千年难找的男友竟然离不开她,一次次给她机会。
她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因为当时学院的副院长心术不正,不让有技术的人上手术台,就给副院长脑门上砸进一颗钉子,对方成了植物人。后来,爷爷获得了升职,取得很多的学术成果,一辈子风光无限。然而,对于那颗钉子,一直到死,也没有见她爷爷有过一次忏悔。任何人都没有决定别人生死的权利,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可是这个爷爷却一辈子活在自己创造的光环里,完全不顾他的“正义”之举给多少人造成了多大的困扰。
然而,仔细想来,生命不就是如此么?有多少秘密,是我们至死都无法破解的,有多少人抱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终老?有些事情我们即使说出去了,只是求得一个心灵的的释然而已。
女孩的爸爸,是她的白月光。伤她最深,而她爱之弥深。
这个男人,一开始有正义感,有上进心,当他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曾经做的傻事之后,就开始恨父亲,处处跟他作对。娶了父亲不喜欢的乡下女人,后来上大学,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妻子实行冷暴力,对女儿也是不管不问。后来因为在学校里站错了队伍,不得已从大学辞职,走上经商的道路。然而,学者经商,一直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者身上有一股清高,放不下面子,一个写诗的人,让他走到街头巷尾,跟人家讨论俗世最下品的贱买高卖,即使是生活所迫,也有诸多的不适。其实,经商也是一条好的出路,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百废待兴,改革的春风刚刚刮起,一个有知识做后盾的商人,很容易在商场风生水起。可是,他又离婚,娶了当年跟父亲一起在雨中行凶的参与者的女儿。结过婚后又不好好过,三天两头吵架,酗酒。于是,在一次争吵中,他又喝了酒,开着车出去跟人撞了车。
要怎样评价这样一个人物?他的存在,看似正义,其实,没有给任何人以有益的帮助。作为儿子,他没有勇气揭露父亲的罪恶,没有孝敬过一天自己的父母;作为丈夫,他酗酒,冷暴力,始乱终弃;作为父亲,他对女儿没有任何温暖,让女儿的童年充满迷茫与痛苦的渴望。这样一个父亲,值得一个女儿拿整个青春来为他牵肠挂肚?来为他殉葬?这个父亲始终是矛盾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反抗什么,也不知道该怎样反抗。无力给自己幸福,更没有力量给周围人幸福。他又是脆弱的,遇到问题不是寻求解决的方法,而是一再的逃避。
可是,作者却把如此一个矛盾重重的故事,写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作者深挖角色内心,大量的心理描写,把人物置身于广大的社会背景中去,各种冲突让角色性格鲜明。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俄罗斯套娃,暗喻女主对生命真相的追求。她渴望得到生活的真相: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爱不爱自己?他离开自己和妈妈之后,为什么会死?他和爷爷有着怎样的过节?爷爷到底在那场人间惨剧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爸爸对她的感情是如此的淡薄,可是女主对父亲似乎有一种更天然的执拗,越是得不到的越要努力去争取。她的妈妈对她好,她不在乎,她姐姐对她好,她嘲笑姐姐盲目崇拜,那么,什么是她的信仰?我想她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信仰。
“可是我和他坐在奢华的地方,享受那些昂贵的食物总是令我感觉很罪恶,他衣冠楚楚地坐在对面,轻轻摇晃葡萄酒被子,我忽然感到愤怒,我们怎么可以这么快乐和安逸?不对,应该是一种悲伤的基调才对。和九零年那个夜晚一样,我们应该关在窗帘紧闭的房间里,痛苦地做爱,痛苦地凭吊。只有沉浸在痛苦里,我们的情欲才合乎情理,我的背叛才是高尚的。”她永远都走不出来么?难道你不应该有你自己的生活么?你的爸爸已经离世十几年,你也已经知道你的爸爸是什么原因死亡,那么,你还在追求什么?凭吊什么?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二十多年都走不出来。年龄冲淡不了童年的阴影。。
我想,这部小说没有获得矛盾文学奖,一定有价值观方面的原因吧,要获得主流媒体的认可,最起码价值观要是光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