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读书笔记

2023-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龙套哥萨克海龙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31小时,第2262日

阅读《中国货币史》

唐代在钱币学方面也没有显著的成就,只五代时期有比较重要的著作。可惜没有留传下来。唐代钱币学不发达,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唐代的钱币制度很简单。除了安史变乱时期以外,始终用开元钱,引不起人的注意。

唐初因为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都很发达。大家对于国际贸易,多认为是一件好事,用一种惊喜的眼光来看待,觉得这种贸易使外国之货日至,各种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魏征所谓“商贾来则边人为之利”的话,可以代表全朝的态度。

内外贸易的发展,固然同国内的和平建设有关,也同健全的货币流通分不开。混乱了几百年的币制终于统一起来了。虽然唐初由于货币数量不够,实物经济的成分还很重,但货币的供应是不断增加的,到开元、天宝年间基本上已能满足需要了。实际上信用的发展往往正是由于货币的缺乏,一些信用工具是作为货币的代替品而产生的,所以有人称之为信用货币。

长安的西市便是中国初期的金融市场,在这个金融市场里,流通着各种的信用,供给这些信用的,除个人性质的富商官吏以外,有供给抵押信用的质库;有供给普通信用的公廨;有收受存款或供给保管便利的柜坊、寄附铺和各种商店;有从事兑换业、买卖生金银的金银店;有办理汇兑业务的商人组织。现代的几种主要金融业务,当时都有了。

柜坊能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信用机关,还有问题。第一,我们不知道寄存保管是它们的专业或主要业务,还是只算一种副业。第二,我们不知道这种寄存到底是出租保管柜的性质而由寄存户负担风险,还是由柜坊方面完全负责。第三,我们不知道柜坊对于存款是支付利息,还是征收保管费。第四,我们不知道柜坊对于存款能否加以利用。这四点中后面两点最重要,而且也彼此有连带关系。本来寄存这种行为至少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财物的保管,那是保管人不能动的,到时应将原物归还。其二是货币的寄存,只讲明代为保管一个数额,如黄金若干两,铜钱若干缗,保管人到期只要能把这数目交出便可以,至于交出以前他动用与否,毫无关系,因为黄金和铜钱无须用原物交还。

中国自战国以后,黄金的使用渐多;汉以后,银器也流行了,所以一向就有金银的买卖。固然金银的买卖不能说就是兑换,因为兑换乃是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不过随着金银的货币性的增强,金银的买卖就变成兑换了。所以研究中国的兑换业或金银市场的历史,要从研究金银匠和金银店的历史着手。这种金银匠和金银店,在中国的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汇兑在外国发明很早,中国到唐代才产生。唐朝产生汇兑的原因有四:第一是钱币缺乏;第二是因钱少各地渐有禁钱出境的事;第三是税场多,税款常须移转;第四是商业发达,渐觉铜钱携带不便。

飞钱便换,可以说是一种信用,商人汇款时无异是对承汇机关供给一种放款。但也须付款单位守信用才行。譬如在京师把钱交给政府机关,便须地方政府守信用随时兑现,否则商民遭受损失,或至少感觉不便。在懿宗时(公元 860—873 年)商人把汇票拿到各州府去兑款,有被各州府留难的事,这样商人当然不敢再汇款了,所以当局于咸通八年(公元 867 年)下令各州府不许留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