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导读八十九|伦理学是什么?【2】

2020-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罗益明

我们再来看本书第4部分道德原则的论证的思想内容,第一个维度,作为道德原则的普遍性。这个普遍性从广义上而言的话是包含以下五个要件,一般性,普遍性,公开性,有序性,终极性。也就是说一个道德原则,它需要具备一般的形式,能够适用于一切场合,能够公开,并且能够在种种冲突的要素当中排列出一个优先级,并作为最终的结论来普遍接受。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更需要站在多元平等的前提基础上去达成这种道德原则的普遍性。

第2个维度,寻求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社会,怎么去达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道德共识,那么作者在这里引用的罗尔斯的说法,在他看来我们今天确实要达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他是有条件的,第1个条件,就是他只是指的是我们在公共生活政治领域达成的共识,其他领域的共识并不属于他所界定的共识范围。

第2个条件,这种共识并不是被某个广泛的理论所包裹,相反它是一个独立的小圆点,它是多个思想流派的一个交织点或者说共同关注的一个议题,但他不以这些思想流派作为思想基础,它具有它的独立性。

第3个维度,现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性。作者在这里重点想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社会所有人要有一种最基本的底线伦理,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是需要受到这种底线伦理去制约的,这种底线伦理是针对所有人的,所有人都不能够去违背的,而且底线伦理是只有一个,不是多个,不能在这个地方,是这个,在那个地方又是成了那个,这个也不行,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底线伦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需要变化的时候,那么它是需要社会所有人员共同去对话,共同去交流,共同去达成的。

第4个维度,道德论证的几种可能性,第1种论证的可能性,是诉诸于理性,他透过康德提出来的可普遍化以及充分理由来检验。所谓的可普遍化,我们以打比方的方式来了解,比方说我们认为骗人是不道德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这说法经过这个普遍化检验的时候,你就发现,如果所有人都骗人的话,那就没人可骗了。但是到这还不够,因为我们还有所谓的这个善意的谎言,那这个就需要前面讲过的,这个充分理由来帮忙了,充分理由是干嘛的呢?


就是说他需要我们把一般的抽象的道德原则跟具体的实际情况综合起来比对分析推理,然后再去提炼出来较为可行的一般行为准则。所谓的善意的谎言,他不是说我们本身就承认了,谎言本身是合理的,是道德的,而是说我们在当时的那种具体情况之下,面临着不同道德原则的冲突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选择善意的谎言来履行我们心中更具有优先级的道德原则。

第2种论证的可能性,它是倾向于我们靠我们的直觉,靠我们的社会常识。比方说孟子讲的,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在井边快要摔下去的,会有恻隐之心,那么恻隐之心就是一种符合我们直觉的道德原则。第3种论证的可能性是引经据典,根据历史传统与世界文明的思想资源来论证我们本身的道德原则。一般而言,这三种论证的方式都是混合式的,或者说交叉式的运用。

第五个维度,原则与例外。这个比方说我们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善意的谎言,那么怎么来理解善意的谎言与我们诚实的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呢?作者认为可以从说谎的动机,说谎的程度,说谎所产生的实际结果来综合的考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所谓的善意的谎言并不代表,我们认为谎言本身的性质就是符合道德的。

只是在有些情况之下,我们会面临义务的冲突,比方说我们对一个绑匪说谎话,那么这个时候,诚实的义务和生命生存的这样的义务相比对而言的话,我们更优先级的选择了生命生存这样的义务,因为他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

我们再来看本书的第5部分道德义务的思想内容,第1个是维度,一个反省和履行义务的典范。这个典范指的就是苏格拉底就是最后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之下,都不选择逃走,而选择“以身殉道”的方式。那么在作者看来就是苏格拉底就是显然就是以自己亲身的实证来证实了自己是如何履行了自己作为一个城邦公民的应当遵守的义务。


第2个维度,对义务的敬重心。对于这方面的论述,个人认为作者的表述比较的抽象,也就不予过多的阐述,简单阐述一点,就是在一件事情面前,我们作为行为的主体者,不去考虑自己的欲望,动机,爱好,兴趣,利益等等,只考虑到在义务上,我应不应当做,应当去履行义务,那么,可谓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么很具体的例证的话,比方说有个人,借了别人一大笔钱做生意破产了,我们知道的就是,欠债还钱是一个人的义务,在这种条件之下,如果别人说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不让他还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如果还去选择一如既往的还钱,那么这个人本身就体现出来了对自身义务的那种纯然敬重。这样的故事例子还是有的,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些。

第三个维度,基本义务。作者举了一些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基本义务,比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伤害别人等等这些基本的义务,那么对于这些基本的义务, 他是在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某种崇高目的而全然不限制自己追求目的的手段,也总不能为所欲为,而应当有所不为。

我们再来看本书第6部分道德情感的思想内容,第1个维度,同情与怜悯。于这个维度的内容,我们只简单提两个要点,第1个要点,就是这个同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全面的共鸣,也就是不只是哀其不幸,还有就是大家能够彼此共享快乐。第二个要点,卢梭认为第一,我们所能够同情的,并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的境遇更糟糕的人。

第二,在他人的痛苦当中,我们所同情的是我们觉得自己也难免会遭受到的痛苦的感觉。第三,我们对他人的同情不取决于对方痛苦的数量,而取决于我们当时对这个痛苦的承受者所设想的感觉。

第二个维度,道德情感缺失的案例。这个网络上有很多就不具体展开表述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缺失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像同情怜悯恻隐之心这些东西的话,那么这种冷漠,残酷以及由这种情感所带来的对他人的伤害,那就无法预估。


第3个维度,恻隐之心。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的庞杂,需要分为几个要点分析一下。第1个要点,恻隐之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特征,它的内容是痛苦,也就是透过摄影之心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痛苦,另外一个特征是它的指向,它是心灵指向,而且是指向他人的。

第2个要点,恻隐是道德的源头。关于这句话需要从很多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角度,就是在这里所谓的道德,它需要从道德心理现象,道德行为现象,道德知识形象三方面去界定。所谓道德心理现象,指的就是说他自己内在自我反省觉察所知的道德观念。

所谓道德行为现象,就是指外部个人或群体客观的道德行为,所谓道德知识现象,这个就是我们那些与道德相关的凝结的的名言警句或者说思想理论体系。第2个角度,所谓源头,也需要从动力,根据,现象,三个角度去理解。

那么根据以上两个角度我们来理解这句话,就是说首先外部具体信息,触发了恻隐之心,而恻隐之心诱发了我们一系列的道德心理现象,我们一系列的道德心理现象,然后经由理性的介入,又生发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现象,然后我们一系列的道德心理现象和一系列的道德行为现象综合起来,再经过理性的考察与研究思考,又构建起了我们所谓的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则,然后这些抽象的道德原则,又内化于我们内心,又外在于我们的行为。

简单而言是这样的一个循环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理性的介入,因为我们不能够说出于同情心的行为,它就是正当的行为,请注意这里还有一个理性的介入以及外界具体信息。

第三个要点,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强调底线伦理,强调道德规范和义务,但是我们也同样不能忽视掉,就是我们人类内心本自具足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怜悯之心等等。

导读八十九|伦理学是什么?【1】

导读八十九|伦理学是什么?【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