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诡画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回目解析】
老学士指贾政,集众清客,杜撰前朝娇四娘杀身报将军之恩,风流悲壮轶事,命贾兰、贾环、宝玉作词比试。宝玉夺魁。众清客溜须拍马,贾政不亦乐乎。 痴公子指宝玉,念芳官等五人被逐,晴雯逝去,宝玉神伤。幸得小丫鬟杜撰,晴雯升青天做芙蓉花神,方转欢欣,并题芙蓉诔为忌。
【故事梗概】
王夫人去贾母处省晨,见贾母喜欢,借机回明三件事:一是晴雯之事,二是抬举袭人,三是放逐了几个学戏的女孩子。谎报晴雯得女儿痨,逐出后死去,贾母说诸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不及晴雯。王夫人说晴雯不大沉重,按当时标准贤妻美妾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才行,故选中袭人。
贾政与众幕友谈论寻秋之胜。要宝玉、贾环、贾兰作姽婳词。宝玉写的词,念一句,众人赞一句。念毕,众人大赞不止。贾政却不置可否。宝玉回来,说这次去会客作诗不但未丢丑,还得了许多东西。
宝玉从小丫头口中得晴雯已死,见园中去了司棋等五个,宝钗又搬出去了,大观园不久要散,悲痛不已,只想与黛玉、袭人可能会同死同归。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睛雯。备了晴雯所喜之物,于夜月下,命丫头捧至芙蓉花前,泣涕念诔文......
细心的读者是否读出,本回曹公对比写作技法。一篇“诡画词 ”=“鬼话”无稽之谈,衬托芙蓉诔才是作者的呕心之作,全文千余字,字字泣血,仿《离骚》之风,明祭晴雯,暗祭黛玉。
【情节略析】
芳官等去后,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报晴雯之事,王夫人采用先斩后奏步步为营,既说服了贾母淡化晴雯之死,又推举出袭人上位。晴雯实则怡红院大丫鬟中位居第一,袭人实居第二。晴雯是贾母之人,早在贾母认为晴雯长相、性格、言谈、针线,都是比其他丫头出色,原本放在宝玉房里将来做妾,然而现实生活中袭人(有心之人)用些手段(初尝云雨情、抓住机会巩固地位讨王夫人欢心等)暗越晴雯之位,从此在王夫人暗中安排下,怡红院侍妾待选人格局被打破,晴雯必被逐出,袭人方可上位,怡红院一场明争暗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每一次怡红院都暗藏玄机。此等卑劣行径由王夫人、袭人因利益相关者一手炮制。现今晴雯逐出,自当需回明贾母。王夫人见机行事,抓住贾母欢喜空隙,歪谄晴雯得了女儿痨,已被逐出。这番编造的巫谄之词,贾母虽心存质疑,但事已至此,也不好为一个丫头与儿媳发生冲突,王夫人料定志在必得,深知用什么样可以谎言瞒天过海。可见素日王夫人之善,并非纯挚,涉及自身利益时,其手段不在凤姐之下。但听王夫人说: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她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她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要她进来,就赏她家配人去也罢了……”
一一仔细阅读王夫人这段思维缜密的说辞,顺理成章达到了自已的目的。袭人明正严顺的在贾母处“转正”,牺牲晴雯这一情节的刻画,表面上只是怡红院丫鬟晴雯之死,实则王夫人已掌控着怡红院的将来,贾母支持的宝黛爱情由此有了方向性转变,为宝钗顺理成章的成为宝二奶奶做好了路子。
曹公对王夫人这一角色的用笔是很仁慈的,全书无一处贬词,她的“善”需要读者透过全书的故事情节细品,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用了大量的隐笔,也许她是作者的至亲之人,有些不忍吧。
凤姐也来省晨,王夫人告诉凤姐撵逐晴雯等事,接着又问凤姐宝钗搬出大观园原因,凤姐认抄检大观园碍于亲戚身份不好去查,宝钗多了心,怕被怀疑主动回避。
一一那么宝钗为何急匆匆只向李纨暂时请了假,搬出园子,却沒有直接向王夫人或凤姐辞行呢?
薛宝钗最在意别人看去,最爱在人缘、口碑、印象分上下功夫。她素来不愿意接受“特殊待遇”。
倘若要和王夫人辞别,王夫人势必会挽留,而查抄大观园这事会让薛宝钗难堪,等于直接告诉王夫人查抄这个决定的负面效应,很尴尬。
薛宝钗不想搅入是非,便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只能选择向李纨请假,这样既不让王夫人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影响自己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完美想象,又可以避嫌的好办法。
于是找借口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仆人也生病了,夜间晚上没有得靠的人照顾,因哥哥要娶亲,为了料理事,为大观园更好的管理,出去几个人,少操几个心。这一番解惑答疑理由当然充足。
一一凭宝钗的谨慎做人,事事周全,搬出大观园尽管有一万个可以说服别人的理由,让听者都觉得合情合理,总之掩盖还是不了避嫌之说,王夫人之所以诧异是沒有料到自己一手策划的抄捡,首先得到反应激烈的却是宝钗,宝钗的离去,是对以王夫人为首“抄捡”这一决策做法有力的否定,只有用避嫌远离是非,保自已清白。抄捡的愚蠢“伤敌一千,自毁八百”。
宝玉回来向王夫人和贾母汇报所得奖品,由于心里惦记着晴雯,就托词出来。打发了麝月秋纹两个丫头的等候,带了两个小丫头到一石后,仔细询问晴雯的事,一个丫头实话实说,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宝玉赶紧问,一夜都叫的谁?小丫头说,一夜叫的娘。另一个小丫头聪明伶俐,随口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骗说晴雯姐姐亲口告诉她:我不是死,是玉皇让我去当花神。
喜的宝玉认定,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料定晴雯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因又想:“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常。”因此回房换了身衣服,前往,谁知扑了个空。回到园中,举目四望,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心里顿时涌出无限的悲凉。
正在不知所以之际,王夫人的丫头进来说老爷回来了,得了好题目,找宝宝去作诗。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得“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字为题,贾环、贾兰、宝玉各作一首挽词。宝玉遵命所作的《姽婳词》(《姽婳词将军歌》)显然是奉命敷衍之作,基本属于“胡扯”的“鬼话”,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却得到众清客的大赞,获得第一。
一一这一情节的插入,明显衬托宝玉的真假情感,与作芙蓉诔形成鲜明对比的效果。
至晚安歇而已。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又想起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想毕,便欲行礼。忽又止住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几经周章,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诵。
一一这是一篇悼文,借鉴了古代“楚辞”的写作风格,文字比较难懂。主要表达了七层意思:第一层,追忆晴雯的身世、姿质与资质。第二层,追忆晴雯的遭遇,致病竟身亡。第三层,描述晴雯死后遭遇,宝玉的孤单寂寞与哀愁。第四层,记述宝玉愧疚自责,晴雯化成鬼魂后的境况。第五层,表达宝玉的愤恨,记述天帝将晴雯召去上了天宫。第六层,宝玉召唤晴雯到来:描述晴雯灵魂到来的气势与场面。第七层:描述晴雯死后遭遇,宝玉的孤单寂寞与哀愁。
整篇文“缠绵而凄怆”。一篇《芙蓉女儿诔》,是曹公怡红心性与悼红情结的形象写照。脂评曾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葬花冢耳”,套用一下,也可以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芙蓉诔》耳”。
芙蓉花在文中分别是黛玉、晴雯的花签,作者有意安排借晴雯的悲惨遭遇来衬托黛玉的不幸结局。通常认为《芙蓉女儿诔》是对晴雯人格悲剧的明写,更是对黛玉人格悲剧的暗写。然而,《芙蓉女儿诔》不只是悼祭晴雯或黛玉,更是对大观园所有冰雪般纯洁、花月般美丽、金玉般尊贵的女儿们的悼祭挽歌。
这回内容重点在读《芙蓉女儿诔》,而对高古的赋文理解水平有限,甚觉难懂,暂借用相关资料评鉴参考。日后,细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