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读30本书,挑战第22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最近几天看的都是跟写作有关的书,好像目标直奔作家去了。提到写作,大家第一感觉就是作家,洋洋洒洒写出几万字的文学作品,或者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什么的。
但对普通人而言,上述已经是写作的高精尖领域了。没有几年几十年的功夫无法企及的。现代商业模式催生了一种,不以艺术性为评判标准的写作领域,暂时理解为基础写作吧,它的基本要求仅是“准确表达”。
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就是教读者满足“准确表达”的一本写作指南书。作者在书中说:“写作一部分是科学,一部分是艺术。需要建构且遵循规则的部分是科学,可以根据每种情境进行变化的部分是艺术。”
这本书更偏重写作中科学规则的讲述,作者在书中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如何做到准确表达。第一个层面是整体结构;第二个层面是细节;第三个层面是可读性。将这三个层面全盘把握,基础写作,或者说,写作的科学部分就已经能够掌握了。
1、整体结构
结构一般是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围绕着某个主题,展开讨论,论证主题的观点,最后加以总结。很像我们小学语文学到的总分总结构。事实上,很多商业写作,追求高效、易懂,经常使用这种简单的结构。
总分总结构,有个大的原则:先写总结,开门见山。
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说,让读者一目了然。再一步步解释原因,或者阐述观点,最后再将观点重复一遍,对于时间宝贵的职场人士或者商业精英,很容易get这份报告的核心。
总的部分先提出来,那分的部分,该以什么样的逻辑结构阐述呢?
作者将常见的分的部分,概括成六大结构: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和因果结构。
一见到这么复杂的术语,是不是有点懵?不要紧,我们一个个来看。
范畴结构其实就是列举,这个盘子里有苹果、橘子、桃。你先从哪种水果说都行,苹果橘子桃都是水果的范畴。对于写作中,分开阐述部分,如果是范畴结构,写作顺序不分先后,先写谁都行,列全面就可以。
评价结构,主要指对事情或者物品或者人的正反两方面评价。和范畴结构一样,也不需要分先后顺序,你可以先写坏的一面,也可以先写好的一面。
时间结构,这是通过时间维度来看要讲的事情了。比如从去年到今年,都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从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再到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到现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这种基于时间维度的事件,要按时间顺序往后推,先讨论最早发生的,再到后发生的。
比较结构,则是比较双方或者多方的区别。这里的写作顺序是,先谈最重要的,最不重要的放最后。
线性结构,是从不同层面上来阐述,比如地级、市级和省级这样的层面。写作顺序是从第一项说到最后一项。
因果结构,即这件事的因果关系,写作顺序是从原因写到结果,这件事如何发生的,导致什么结果这种顺序。
这六种结构基本已经囊括了常见的基础写作所需,艺术写作不在此探讨范围内。
在对写作素材的处理上,我们要有合并同类项的能力,即整合相似的素材,使之完美嵌入到上述六种结构中去。
而素材与素材的衔接,则不能不用到转折词。作者用红绿灯来形容这些转折词,思路也是很独特的,比如红灯代表停止,这就意味着要总结了,那“总之”“最后”“显而易见”这类总结的词语就是红灯标识。绿灯代表通行,黄灯代表转折,绿色闪烁灯代表列举,聪明的你们可以自行对照想想都有什么词代表绿灯、黄灯和绿色闪烁灯吧。
讲完了行文的整体结构框架,就需要填充文章的血肉细节了,使之饱满,言之有物。
2、细节
作者在这里说:“最重要的写作原则是让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证,细节则使文章更可信更难忘。”可见细节对文章整体的支撑有多么重要。
文章靠细节来支撑作者所说的内容,细节如果不够准确具体或者不够严谨,则直接影响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认知。所以,一定要使用准确、具体的词汇或者例证,来支撑内容。
论证要精准,此外也要生动。不要只说是什么,还要告诉读者为什么。
作者提到可以增加个性化的例子,来使文章更难忘。比如增加轶事,引用金句,类比,明喻和暗喻等等技巧,都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丰满。
但细节丰满,不代表冗余。文章还应简洁,让人一看就懂。说白了,文章内容部分,其实就是细节与简洁之间平衡的艺术。
要想做到简洁,并不那么容易。
作者在书中用了7章的篇幅,来阐述如何精雕细琢文字,打磨语言,使之不断简洁。
比如使用简单的词汇,把长句拆成两到三个短句,删掉不必要的词,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多用动词少用名词,使用平行句式等等技巧。
因为这本书是加拿大人写的原作,所以其中大部分细节都是以英语写作语法语境为例来说明,但对于汉语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最后,当平衡了细节与简洁,内容上凸凹有致之后,还要对可读性进行最后的加工。
3、可读性
这主要指文章最后的排版、设计方面,设置字间距行间距,字号大小,留白多少;
并且突出关键词和短语,可以用粗体、斜体、项目编号、列举等等,总之,就是突出重点。
使用小标题或者提要,拆分或归纳文章,总之做到一目了然,简洁易懂。
最后,老生常谈还是:回顾和修改文章。
当我读完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之后,感触最深的是,用户思维。书里提到的无论是整体框架,还是内容细节,到可读性,无不是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去看待写作这件事。
结论先行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细节打磨为了让读者简单易懂,可读性就更直接了,可以称为投喂了。虽然,写作可以高大上到是一种艺术,但在最基础的环节,它承载着沟通表达的巨大作用。从对方的角度入手,是最高效的沟通模式。
写作可以很科学,很基础。有了稳固的用户思维基础,再攀登艺术领域,也许就再是孤芳自赏的自嗨型写作,接地气的写作艺术也是一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