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杂记(144)现场感

2020-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青年教师赛课第一天,三位相对成熟的老师上课。邀请专家做指导特此记录。

时间关系,只说优点就没有时间做提升,所以我这里只说三堂课都是精心设计,上得很好。下面重点谈几点思考:

说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应该思考老师需要哪些核心素养,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文本解析力。今天的第二堂课,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全面,深刻。

二是活动设计力。也以今天的第二堂课为例,老师解读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全部适合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目标明确地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这是第三课时,想要做指向写作的阅读,这种意识很好,后面有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让这个普通的故事带给读着深深的触动,问题很好,放在最后,让学生面面俱到地说,其实没有起到指向写作的目的。前面介绍故事背景,目的是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本,接着要进行整体设计,不要弄得支离破碎。可用董卿对作者的采访视频导入,引出那一代母亲的形象,然后用不同作者描写母亲的文字,用群文的方式感受那一代母亲出任劳任怨的形象,引出本课的写作密码:场景与细节,这样话题就更聚焦。

第一节和第三节是同课异构,也能看出教师的设计力。如对“戎”的处理,第一节用图片呈现,第三节边写边讲,从直观性来说,看图片直观得多,边写边讲,更易于学生音形义结合。如果二者结合,学生掌握得会更好。词语积累的意识很好,都是教师给,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可能就不会局限于两个词语。老师给,是学生去记忆,二学生自己说,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两者的思维层次就不一样。

又如;两节课关于复述的处理,要明确年级要求,三年级的复述指向完整,这个单元的复述要求简要,是向高段过渡。板书应该为复述提供依托。

再如:两节课都提到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是一个关于价值判断的问题,换成开放式表达:通过学习,你对王戎有什么认识?你如何评价王戎?你喜欢王戎吗?为什么?关于提问的方式,可以去研读课后问题的表达。

三是课堂驾驭力。以教师的评价语言为例,语言自成风格很好,幽默风趣没有问题,但不是所有时候读适合幽默。学生在开心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比如关于一词多义的处理,老师用上“环保”来化解,不如指向可运用的方法点拨,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学法的提炼符合年段特点,“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在低段就已经熟知,中段直接过,关于“取”的理解,是本节课理解比较难的,两节课都提到,第三节课学生用的就是组词法,可以通过板书方法进行强化。

四是课后反思力。今天的三堂课,可以重新设计,可以再上一遍,还可以根据同课异构进行对比,写反思文章,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固化下来。

【以上内容并非全部是专家原话,有些内容是我倾听后的理解】

三位老师的课,我以前也听过几次,今日的课与以前比起来,有很大的进步。我不一一赘述。

这三堂课,也让我想到了一个词:现场感。

一堂课,不应以老师的表现多么优秀来判断,不以老师教了什么来判断,也不以课堂的顺畅度来判断,一切都以学生到底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为标准。

精心的设计背后,如果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者是老师与极少数学生的对话,肯定不够。要让学生动起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形成网状结构,在学习现场构建一个真实学习的场域。

首先,老师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设计教学活动,要很清楚年段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孩子的前拥理解。以小古文学习为例,这是第几次学习小古文?学生已经具备小古文的哪些知识?已经学会了哪些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哪些内容能自学?哪些内容通过同伴互助可完成,哪些地方老师一定要引领,老师有充分的预设,才会在现场应对自如。

其次,课堂的现场,老师要盯学生的眼睛,观察学生到底有没有想要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不是所有学生都真实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人发言,其他人是否听明白?学生是如何回应他人的发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真实困难点在哪里?怎么提供支持帮助学生解惑?

再次,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在现场,老师的语言或激励,或点拨,或提炼,是否真的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正向体验?语言的规范使用?思维的逐步提升?看学生的表情,看学生的表达,看学生的思考,可知一二。老师在现场要倾听学生,能通过学生的反馈,监控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以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李必苦”的理解,有学生说到:“这个道,也要分是什么道,要是偏僻小道,去的人少,李子可能也会有很多。”这本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好的机会,老师却忽略了。“道旁李苦”,有一定的道理,未必就是真理。比如孩子提到的“道”所处的位置。任何结论,离开了特定的场景,未必就成立。

没有完美的课堂,老师们的努力看得见。只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有时候会在鸡蛋里挑骨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