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故里三陈》:好人没有好报?还是小人得志?
以下画面会引起极度熟悉感:
姑娘洗澡时,总会有人偷看;
但凡成亲结婚,总会有人来捣乱;
大人物金盆洗手,仪式上总会出现意外;
突然出现一个人物,你总觉得这个人会和主角发生点什么事;
......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熟悉就对了!这些都是电视剧和小说中作者常用到的套路。经过多年的套路,我们甚至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剧情,如果不按照这些套路走,反而觉得有些怪。
其实,汪曾祺在写小说时也很擅长用套路,不过他的套路不是狗血剧情,而是命运的伏笔。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的《故里三陈》。
汪曾祺的《故里三陈》是由三篇独立的短篇小说构成,分别是《陈小手》、《陈四》、《陈泥鳅》。他们既是小说的名字,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先说陈小手。
陈小手是一名产科男医生。在小说中,产妇生孩子,大多请的是老娘,老娘就是产婆。不到万不得已,产妇家是不会请陈小手接生的。
陈小手是他的外号,因为他的手比女人还小,而且柔软细嫩,难产的产妇经他的手接生,准保能母子平安。所以大家都叫他陈小手,久而久之,陈小手就成了他的专用名。
陈小手有一匹马,小说中是这么描述的: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这匹白马,在文中出现看了很多次。陈小手接生总要骑着马去。乡亲们看到马,就知道陈小手要去接生了。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手法。给人物身边的一个物品,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甚至可以是小饰品来一个特写。让读者记住这个物品,以后只要出现这个物品,就会想到人物。
比如,一把扇子,给了特写之后,读者看到这把扇子就知道他的主人是谁。再比如一只宠物猫,只要它出现,它的主人肯定也在附近。
陈小手作为一名产科男医生,最后的结局是帮当时的一个团长夫人接生,被忘恩负义的团长用枪射杀了。
团长枪杀了陈小手后,还觉得委屈,觉得男医生碰了自己的老婆,没脸。
这个结局可以说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内。出乎意料是因为团长恩将仇报,意料之内是团长封建大男子思想,注定陈小手没有好结局。
这样的结局,在开头布置陈小手的职业身份时就已经埋好了伏笔,很厉害。值得学习。
再来看看陈四。
陈四是一名瓦匠,他也有个外号叫“向大人”。他的外号一出来,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向大人是谁?为什么叫他向大人?我就会带着疑问继续读下去。
看到没有,这就是开头的魅力,让你产生疑问,进而继续读下去。我们写作时,也可以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巧妙布置开头,吸引读者读完全文。
读了后面的文章,我才知道,“向大人”是陈四在城隍会上踩高跷扮演的角色,你也可以理解为cosplay。因为扮演向大人很有难度,需要极高的高跷水平和花样玩法,所以,只有陈四能胜任这个角色。
同时也是因为没人能扮演这个角色,每年的城隍会,陈四都要赶好几场演出。有一年因为雷暴雨,陈四赶场晚到了,然后被当地的会首抽嘴巴还被罚跪。陈四气病了,以后再也不踩高跷,从此“向大人”无人扮演。
在陈四这篇中,有一段话:
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
这段话既是对陈四的好评同时也为后面陈四赶场晚到被罚做好铺垫和伏笔。
因为稀缺和独一无二,就要赶场,如果中途发生点什么意外,肯定会耽误。
我们看小说,看电视,对这种意外和套路已经形成习惯了,觉得不发生点什么反而不正常了。这就是伏笔和铺垫的作用。
最后瞧瞧陈泥鳅。
陈泥鳅是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叫他泥鳅是因为他水性好,在水里畅游无阻。他的工作就是救人、捞尸。但是陈泥鳅救人不收钱,捞尸却要收不少钱。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的描写: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撒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赒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这样的人虽有有些小毛病,但心肠是热的。也正因为他的热心肠周济一些困难家庭,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可以说,这段也是一个伏笔,为后面陈泥鳅捞女尸时狮子大开口要钱,最后却把钱给一个寡居奶奶,让她救孙子。
如果小说中没有这段做伏笔,那么后面的赚钱救人就会显得很突兀,不自然。所以,好的小说都擅长埋伏笔,伏笔埋好了,后面的叙述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连接很顺畅。
综合看汪曾祺的《故里三陈》,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埋伏笔。学会埋伏笔,给后文做好铺垫,这是个技术活。
我们读书,不求全,只求有用,读完一篇文章,我会想方设法得到点收获。哪怕只收获到一个点,那都是好的。
以上是读汪曾祺《故里三陈》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希望你也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