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巨星恋爱,就是一场波西米亚狂想曲
一个艺术家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是他常常让你结舌惊艳。这种惊艳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作品,可以是打破世俗的行为,可以是极度分裂的性格,也可以是跨度十足的人生。
巧合的是,这些描述,皇后乐队的主唱Freddie Mercury完全拥有。
怎么评价Freddie Mercury这个人呢?
他不帅,尤其是牙齿的突出,让他有了“牙叔”这个称号;
他身材很好,一双大长腿配合紧身牛仔裤,让歌迷常常夸他“风骚”。
他嗑药,杯酒不离,在事业巅峰期日夜笙歌舞会;
他执着,在发现身患艾滋病之后,依然在巡演里高唱冠军歌。
他浪荡,盛产各种同性绯闻,甚至夜夜更换枕边人;
他长情,面对伤害最深的女友玛莉,他用一辈子与她谈心。
他在舞台上十分奔放,却在生活中内向害羞,在这个要求“知行合一”的社会里,他是个矛盾的存在。
但是矛盾,往往是立体的支点;而立体的人,往往是更加鲜活的存在。对于很多千禧年之后才初听欧美歌坛的中国歌迷来说,Backstreet boy、Westlife和布兰妮这些甜蜜的“梦幻嗓”是最初的启蒙,而当视野横向拓宽,逐渐了解欧美乐团的繁华与传承时,乐迷方知vocal系歌手才是圣坛的建设者,皇后乐队便是在这之中不可取代的一块基石。
尽管让皇后乐队取得商业突破的歌曲《Bohemian Rhapsody》在中国不如《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这两首出名,但此歌确实是皇后乐队的代名词,也是这首歌的创作者Freddie Mercury短暂而辉煌的人生的写照。
《Bohemian Rhapsody》中文译名为《波西米亚狂想曲》,全曲将近6分钟,曲中无重复副歌,而是由许多支离破碎且风格步调南辕北辙的部分构成。它依靠着歌剧、重金属、清唱等唱腔,时而猛烈时而呢喃地表达着神游意识流与噩梦色彩。歌词在犯罪、告别、求神、和自我慰藉的分割片段中达到统一,像极了Freddie Mercury从一个不甘平庸的亚裔小孩,一路努力成为欧美巨星,却在生活上频频失控,让表面毫不在乎的他内心不知所措地惶恐。当他终于与世界和解时,世界早已不是本来的面目,所以在旋律的最后,也只能听到他娓娓地低声倾诉。
在皇后乐队最经典的1985年LIVE AID演唱会上,这首歌是他们的开场曲,此时刚浪子回头的Freddie Mercury,面对全世界,深情地唱出最悲伤的歌词:
Mama, woo~
妈妈,呜呜
I don't want to die,
我不想死,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我有时候希望我从未存在过……
那一刻的他,可能想到自己爱过一个女人,她们差点结婚;想到乐团也曾动荡,大家合合分分;想到从前跟男友吵架吵到失声,第二天节目现场破音;或者他什么都没想,只有音乐和歌迷让他沉沦。
就是这样一个人,靠着光明中黑暗、混乱中传奇的人生,拥有了这样一部以他最经典作品命名的电影,拥有了多年来源源不止的追忆与偏爱。
其实,很多人对皇后乐队最经典的两首We字流行歌并不一定感冒,它们烂大街,它们正能量,它们适合做汗泪交替的背景音乐……但不曾有身临其境的热血,不一定能体验到这两首歌曲的精神内核。这部电影,是把已沉寂的皇后乐队再次打榜给大众的成功载体,它让每一个不曾为皇后疯狂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自我独特定位的坚持,对音乐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追求写入摇滚殿堂的向往,和对乐迷参与互动的渴望。意识形态达成共鸣,音乐才格外悦耳与激情。
尽管电影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并未按线性叙事,为舞台而生的Freddie Mercury并不是得知自己染上艾滋病后才在演唱会上绽放全部力量。但那时现实里的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正如歌词一样,已与死神越来越近。
那场演出之后,皇后乐队陆续又推出了3张专辑,还做了创纪录的全球巡演,Mercury更是挺到去世的前一天,才向公众承认自己的病情。如此干脆、劲爆而璀璨地过完一生,所有的歧视与困境都脆弱地不值一提。
很多人渴望相互公平的感情,可惜的是,爱从来不是对等的,按斤两来衡量的,那叫交易。一个如Freddie Mercury这般生活混乱不堪的天才傻瓜,总是用他的敬业让你包容他的不完美,用他的纯粹让你心疼他的小落寞,这是致命的吸引力。倘若与他恋爱,一定是残缺中完整,兴奋中疲惫,理智中智商下降,却还是觉得不虚相知相识。
爱和迷恋,是这部《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呈现的观感,其他可以完全不提。毕竟,No Time For Losers,The Show Must G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