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747】

2021-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丽娟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子曰:“君子至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在有的版本里读“敌”我们遵循古代的读音,念“敌”是可以的。

“无适也,”没有什么是一定可以的,“无莫也,”也没有什么一定是不可以的,“义之与比,”是指要看他是否符合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天下发生的很多事,如政策变动,战争等,在进行评判时,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一切都要取决于事情本身是否符合义。

人们遇事,有时候会简单的划分自己的阵营,形成“部落效应,”《不妥协的谈判》这本书对“部落效应”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人之间大量的争执都来自你认为自己属于那个部落,你要坚决捍卫自己所在部落的权利,要誓死坚守自己所在部落的立场,哪怕这个立场并不合理,你也不会退让。

当一个人选择了部落,一定捍卫这个部落的权利时,就一定会用固有的立场和原则去评判是非对错。

但是孔子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判断一件事是对是错,要取决于他是否符合义,符合义,在当下就是对的,不符合义,在放下就是错的。

孔子判断是非,是从义的角度,而不是只考虑某一个利益集团的需求,比如在当下,不论是与三恒为伍,还是现在鲁公的阵营,或者是站在老百姓一边,只要一战队,就一定会产生部落效应,会出现绝对的对与错,但假如判断对错的核心是义,那么很多事就可以重新讨论,重新评估。

正因为如此,孔子认为很多事不一定可以的,也不是一定不可以的,孔子用这样的原则来面对天下事,比如君王的更替,国家的政策。

这句话对孟子有很大的影响,有人曾经问孟子,“武王伐纣难道不是反叛吗?”孟子回答:“我只听说是诛了一独夫,”在孟子看来,武王伐纣不是叛乱,而是杀了一个残暴无道统治者。

这是孟子离经判道的地方,孟子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因为“君子至于天下也,”对于天下的事,所谓“以下犯上”也未必是错的,要看义在谁的一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