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竹桃苑读书

如何理解非虚构写作?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18人  李玩

这几天。

咪蒙这事,沸沸扬扬。

我急切的想蹭热点,求阅读数,然鹅......

知识类文章,真难写。

水平不够,花了两天!

现在已错过热点,但我想,知识,啥时候都有用。

有人能看到,就行。

下面是,我看三十多份知网论文,从特点到用途,整理的对非虚构写作认知。

分享下,希望对你的阅读及写作有用。


一: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1:定义模糊性

非虚构写作,定义模糊。

太多学者、教授,都这么说:

“迄今为止,‘非虚构’仍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

“非虚构写作目前还不是一个严谨、科学、边界清晰的概念。”

故我们看,群、朋友圈、文章,KOL、媒体说的。

千万别当成,迪丽热巴就是漂亮,来坚定不移的看。

这些言论,多是,学者、教授、个人等,对非虚构写作的二次解释。

事实上,非虚构写作,太广泛。

广泛到,我们写的日记、游记、回忆录都算。

故,它没极明确定义。 

2:真实性

关于真实。

我看许多网友说,“非虚构写作”一定要真实!

事实上,这说法,很尴尬。

因为我看的大多文献,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能完全真实,可以!‘不完全真实’,也行!”

此话怎讲?

一篇文章,作者完全把真实的情况,和盘托出,当然可以。

但试想,要真实到,主人公不同意,作者连名字、家庭地址,还要写出?

不!这有悖伦理。

此外。

非虚构文章,通常都“不完全真实”。

此话怎讲?

非虚构写作,是作者进入事件的真实情境之中,去观察、体验、写。

这就有作者的主观性。

我们写文章,都知道,主观性,难以控制。

所以,“不完全真实”,也行。

那这个“不完全真实”如何理解?

我觉得,是基于事实,进行艺术化创作。

另外我看有论文说得好:

“如果说‘非虚构’有一种真实性,这一真实性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量:第一是,其所描述的内容是否拓展了我们对当下中国现实的认知;第二是,在这一写作行为中作家的自我意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某种伦理学上的真诚。”

用伦理学的真诚来评判,很有道理。

简而言之,作者你写的“真实”,是否对得起自己良心?

你看,像那些,要赚大钱,做“10w+”,刻意更改事实,捏造事实。

这一定不叫做非虚构写作!

3: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强调叙事。

但事太多,太乱,大家没兴趣看。

怎么办?

用文学手法来写。

我们看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都像“故事”一样。

这就是,文学手法的作用。

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冰冷的文字,还有读起来的流畅,情感的温度。

同时,有文学性的文章,会更有深远的思考意义,对人生命的价值等。

不过,也要明确。

非虚构写作,是“不改变事实”的前提,增加文学性。

4:其余特点

以下特点,从读者理解角度,较以上轻。

我们简单看下。

一是调查性。非虚构写作的工作方式建立在长期、深入地采访、调研基础上,短则几个月,长则好几年,这种来自于真实生活的鲜活经验,避免先入为主地概念化。

例如,梁鸿为了写作《出梁庄记》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

二是社会性,非虚构写作擅长把新闻事件放在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来考察,带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色彩。

例如,慕容雪村的传销纪实《中国,少了一味药》

三是平民性,相当多的非虚构写作关注的是普通人,是那些被压抑、被边缘化的群体,非虚构写作使得平凡。

例如,萧相风的《南方工业生活》,写的是南方工厂,外来工人的故事。 

二:非虚构写作的用途 

非虚构写作,通常三类人写。

一是,搞文学那群人,写《中国在梁庄》这种作品。

二是,搞媒体那群人,写《了不起的茅侃侃》“10W+”这种作品。

三是,我等亲爱的普通人,写《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这种作品。

与之相应,非虚构写作通常有三个用途。 

1:对文学

非虚构写作,为文学提供一种可能性。

中国当代作家,有个痛!

成名的,如贾平凹、余华、莫言、马原。

写乡村、文革,6到不行。

一旦接触当代,大多完蛋!

代表,余华的《第七天》。出版后,骂声四起。

小说内,写大量新闻事件,但都浮光掠影。

所有小说故事,没一个能比得上一篇深度报导的新闻,所能揭示的人生、社会价值等。

同样,马原的《黄棠之家》也是。

为啥写不了当代?生活经验的缺失是一个答案!

“作家凭借既往写作经验、拘囿于自我迷恋式的惯性写作,越来越脱离现实大地与人群,这种关起门来依靠凭空虚构的创作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实比虚构还要精彩的时代。”

非虚构写作,能很大程度解决这问题。

因为它要求,作家走出房子,去调查。

从真切生活入手,加上作家们超牛的经验、技法,结果不是更6?

《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创作的 《瞻对》就是一个例证。

他实地考察,深入探访。用非虚构写作,写出“了解康区乃至大藏地区历史的一本好书”。

2:对新闻

非虚构写作,为新闻提供一种活力。

新闻?

就我们正常读者看起来,较为严肃。

还有些单一。

用非虚构写作,加文学手法,读起来流畅,更容易接受。就像我们看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里许多文章,读起来很舒服。

并且非虚构写作,要求大量的场景、细节描写、对话等。

这样,新闻的活力就有,没那么枯燥。

界面新闻、腾讯谷雨故事、网易人间、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公众号的阅读量,就是一个明证。

另一方面,有关金钱。

才华终究是应该以金钱作为支撑的。

传统媒体没落,做深度报导的记者,收入可能也随之降低。

但非虚构和新媒体的结合,让一大批牛人,能尽情施展才华。

对新闻业,好事一桩。

3:对普通人

非虚构写作,为普通人提供一种写作的可能。

文学这玩意?的确,没个水平,写不了。

但美国的艾利斯,有本书,世界闻名,叫《开始写吧!》。

就教人如何写非虚构文章。

里面就说,每个人都可以搞非虚构。

真的吗?对!

现在新媒体那么发达。

短短一篇文章,就能投稿。

如投给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数万人看到文章,有成就感,还有稿费。

另外,我们还可以书写自己的历史。

湖南的农民,仓生,就写了《我是农民》,屡次再版。豆瓣评分8.5分,比贾平凹的《我是农民》还高。

还有个叫姜淑梅的作家。

她六十岁学认字,七十五岁学写作,至今已出版四本书。

其中非虚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入围 2013 大众最喜爱的图书,《苦菜花,甘蔗芽》 入围2014 中国好书。

牛不?真牛!

这就是非虚构带来的!

三:最后我是玩儿,我想多说几句

咪蒙,最近被全网骂。

导火索是,才华有限青年团队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文。

这文,60赞时,我看了,感动了,没点赞,没转发。

现在说阅后感,肯定废话。

不过,我还是想说一个观点。

“写文章,少一点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真诚。”

“状元之死”文章故事、场景、文笔等都很好。

若文章真实,必称佳作。

但可能作者心思,有些跑偏。

因为有些功利的原因,如追求流量,以至非虚构写作,用错,“真实性太差”,出现不可饶恕的弊端。

我想,如果作者用“多一些真诚”的心写作,即便技巧有错,也不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就算被骂,就算没有“1000w+”爆炸级文章。

但,至少不会出现......

我今天,在一微信群看到的这事......

刚看群友说,我就莫名.....难受......

“我诚心待你,何其伤我心啊......”

主要参考资料:

[1] 娄雅宁.“非虚构”写作的要素探究[J].大学语文建设,2018,(10).

[2] 张慧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虚构写作[J].写作讲坛,2018,(12).

[3] 王凡.非虚构写作的爆款和暴力[J].观察与批评,2018,(10).

[4] 王孝南.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与反思[J].新闻讲坛,2018,(7).

[5] 张爱玲.平民非虚构写作热因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2).

[6] 王光利.新世纪中国文学非虚构写作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前景[J].当代文坛,2019,(1).

[7] 李家安:《非虚构“写作论”》,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詹艾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