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反思——《春》 | 〇贰〇
新用的部编版教材,第一篇课文就是《春》。文章是好文章,也确实适合初一学习,但还是忍不住吐个槽,这秋高气爽的,讲什么“春”,啧。
这篇课文没有被“改革”掉,就说明了它的经典与适用。以前讲的时候,因为教室里还没有安装多媒体设备,所以是采用的传统方法讲解,一段一段地过。现在可以用PPT了,所以在讲解时可以更有重点。不过于我而言又有一个具体情况:教授的两个班级,一个教室里有多媒体,一个则坏掉了。不过这种情况我也已经习惯,不就是做两手准备么。
按照时间顺序,需要先给没有多媒体的班级上课。所以先把全文温了两遍,理了理重点,再大概看了看自己在PPT上的一些问题设置,然后开讲。课上得很顺畅,而且在过程中还理出了另一条分析路径:先找出具体的图景,并且一一跟段落对应;然后再看没有提到的段落都讲的什么,借此全文的结构就清楚了。这样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更自然,所以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虽然有PPT,也先用这种方法带大家自己找答案,然后再给他们出示结果。
有了整体把握后,就得更深入了解细节。落实到这篇课文,就要求学生掌握每幅图景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写作手法即可。本来是给每个段落准备了一到两个问题,借此帮助学生明确段落重点。结果在给前一个班级上课时,一不小心又开始一句句细讲,到后面自己都觉得拖沓了。这个习惯不好,下次得注意。
另,自己讲嗨了后,虽然也有注意学生的听课反应,但忘了多提几个问题。之前在朗读时有鼓励过他们,结果效果不是很好。关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从来都是个问题。就语文课来说倒是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比如讲故事,比如做小游戏,但这些方法不宜多用。学习更重要是要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这个不是完全靠小手段就可以达成的,必须得有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参与。现在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很受限制,浅显的问题倒还好,稍微需要深入、需要调动逻辑思考能力的问题,就困难了。我甚至怀疑他们有没听懂问题是什么,唉。不过也不用着急,他们正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的时候,慢慢来吧。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想想课堂问题应该怎么设置比较好。
还有,关于做笔记。据观察,全班大部分学生在听课时都只知道一个劲地望着老师,不懂主动做笔记。所以需要反复提醒,把笔拿手上,学会边听讲边记录。当然在重要的地方会放慢语速,甚至多重复几遍,不过也不提倡学生完全复制老师的话。那不是做笔记,顶多算是听写记录。真正的笔记应该是带有自己的思考的整理,而且课堂笔记相对会比较精简,而不应该大段大段的。所以,在需要记笔记的地方,还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教学生总结提炼关键词。比如,先完整阐述一遍,然后提醒学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这里如果是我做笔记的话,我会用……和……这样的词语来概括。接着再完整阐述,甚至可以换一种说法,但核心意思却是一样的。这样的练习也需要反复进行。
第一篇课文算是进行得比较顺利,但问题也多多,甚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尚未显露出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啊,那就一步一步慢慢走着吧。
一柒〇玖壹陆 〇贰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