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
一、什么是“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他们观察了许多重要的视觉现象并对它们编订了目录。其中最基础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形状”和“图形”在德语中是Gestalt,因此这些理论也称做视觉感知的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是形状(空间结构)与形式(空间排列)的统一;中文又叫“完形”,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功能),是一个全“新”的知觉整体。
这里的“形”从感性上理解,基本的就像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从理性上理解,就是以往“经验”的结晶,是一种成“形”成“妖”的概念、理论。
二、“格式塔”两大特征。
(一)整体性
格式塔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新”体,不是组成要素之和。
比如正方形、蛋糕。(又像文章、段落等) 不但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反过来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如果正文形稍有偏形,我们视觉会自动把它纠正为正方形(跟第二特征有关)。
(二)变调性(变形、调整)
在一般情况下,格式塔的含义比“形”还要宽泛,因为它还包括视觉意象之外的一切被视为整体的东西,甚至还包括构成一个整体的某个独立成分(只要这个成分被单独视为一个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一幅画、一种意象,还是一个句子、一首曲调、一幕剧、一种动作,甚至一种颜色、一种触觉,都可被视为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极为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瞭性的格式塔(知觉式样)。”
人是一种审美的动物,如果格式塔不好,人们就有一种强迫心理把它改好。
“一方面会放大、扩展那些适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取消和无视那些阻止或妨碍其成为一个简洁规则的好的格式塔的特征。举例说,一个成85度或95度的角,其多于或少于直角的那5度就会被忽略不计,从而被看成一个直角;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自动地被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稍有一点不对称的图形往往被视为对称的图形等等。”
三、格式塔的“六大原理”
由“格式塔”的“变调”特征,或者说,机体在内部总是追求一种最大限度的“内在平衡”(“能”量平衡),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会出现“改造运动”,从而形成“格式塔”的六大原理:
1、接近性原理(注:强调的是位置)
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感知它是否以及如何组织在一起。互相靠近(相对于其它物体)的物体看起来属于一组,而那些距离较远的则自动划为组外。
注:应用接近性原理可以达到减少用户界面上视觉凌乱感和代码数量,比如“按钮”与“文本框”放在一起。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因为接近,我们看到的是左边横二排右边竖两排;可指导我们设计、绘画,甚至启示文章的段落安排)
2、相似性原理(注:强调的是内容)
如果其它因素相同,那么相似的物体看起来归属于一组。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3、连续性原理
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而不是离散的碎片。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这样的构图不但不影响视觉效果反倒增加页面的扩展性。
4、封闭性原理
视觉系统自动尝试将敞开的图形关闭起来,从而将其感知为完整的物体而不是分散的碎片。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我们看到的是圆与正方形。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叠加、留缺都是一种运用。
5、对称性原理
我们倾向于分解复杂的场景来降低复杂度。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6、主体/背景原理
我们的大脑将视觉区域分为主体和背景。主体包括一个场景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则是背景。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 神奇的“格式塔”理论~《视觉思维》读书笔记二在页面设计中常用在主要显示内容“之后”放置印象诱导的背景,达到传递信息暗示主题作用(跟写作类似);页面设计中,还有弹出信息之类。
“格式塔”偏近于一种简洁原则,或许也是一种人类进化的结果:便于快速搜集外部信息,并且有效有力(但也一种束缚人思想的力量)。
每种“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是高度组织的“知觉整体”;格式塔再组成高级格式塔(有时像知识的积累)。
我有时常常会想、或第六感官里,总感应这世界是存在“宇宙大道(道理)”的,就好像冥冥之中,我们的人生被几种亘定不变的规律牵引着,但又说不出来;“格式塔”(固定、变形、调整,好像粒子、原子、分子)于我潜意识来说,有另一种解说的意味。
说明:本文笔记知识,主要来自书与网络。
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