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演讲》故事背后的故事
初中语文教材里有《最后一次演讲》,内容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为李公仆发声,结果导致被特务刺杀。这是历史书上有名的“李闻惨案”。关于这个事件的故事背景,网上很多,我就不赘述了。这篇我想从另外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谈谈课文里的“最后一次演讲!”故事背后的故事。
首先捋清一个关系,为什么课文里给闻一多和李公仆标注的标签是“民主战士”,原因是他们两人的政治身份并非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而是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中国民主同盟是一个独立政党,现在也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民主党之一。作为在野党首领,两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对蒋的,特殊身份和两人斗争中的“战斗友谊”是闻一多必须站出来为李公仆发声的主要原因。虽然是民主党派,但两人是比较倾向于左派,甚至说倾向于共产党的,别的不说,李公仆曾经就亲自翻译过《资本论》,众所周知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
其二,我就要说一说历史背景了。背景很清楚: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准备内战,而昆明学生反对内战,领导者李公仆闻一多遭到刺杀。不过我说的还不是这个背景,而是背景背后更大的背景。
这就要从云南找个地方说起。云南和国民政府的关系,由于地缘原因,其实一直很微妙。当时实际控制云南的是一个彝族军阀,就是有名的“云南王”龙云。早在1926年,汪精卫建立武汉国民政府时候,龙云就亲汪而不亲蒋,毕竟云南离武汉比离南京要近。当然云龙并不是卖国贼,此时汪精卫还没有做汉奸。当然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叛逃,彻底沦为汉奸后,龙云就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谴责汪精卫,接受抗战时候的南京国民政府,和重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也就是服从蒋的管理。
在抗战中,滇军表现是非常铁血的,将近40多万滇军,奔赴战场。龙云和蒋的矛盾暂时掩盖,但依然相互防备。一方面委座不断试图派中央军来替换滇军,另一方面,龙云也有意无意地在当地保护一些和委座敌对的势力,这里面除了政治对手,当然也包括来昆明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
蒋委员长也不是不知道,但是为了抗日,自然不敢把矛盾升级,只是军统特务依然有很多小动作。到后期,随着抗日形势好转,蒋渐渐占上风,龙云很清楚自己的情况,甚至明确表示,只要委员长一纸凋令,自己就服从。这种话蒋委员长相信吗,当然不相信。但是很可能龙云讲的是百分之八十的真话。因为后来的事件,不厚道的是蒋,龙的表现却很顺服。
1945年8月,日本人宣布投降。蒋委员几乎立刻卸磨杀驴。他先是把龙云主力部队调出云南,前去接收印度方向日军的投降。然而军队刚走,10月份,杜聿明就带兵攻打龙云,龙云宣布放弃抵抗,但战况依然激烈。因为当地军民都不服。不服也没用,经过惨烈激战,龙云离开云南,做了个闲职参谋,而实质是被软禁。蒋事后斥责杜聿明轻易动武,伤了和气,也将其贬值,但转头就升到更高职位上去。
由于蒋的不厚道,云南民众和军民对国民党十分厌恶。尤其在11月,国共谈判破裂之后,很多云南学生和民众都不愿意参与到内战里,所以掀起了反内战风潮。然而此时军统特务已经控制云南,龙云也被软禁,没法很好保护,所以最终李公仆和闻一多被特务刺杀。
“李闻惨案”对于国民党的影响非常恶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云南舆论基本上把国民党当做第一敌人。特别是外出接收印度方向日军投降的滇军此时都几乎无法回家。当然最终还是回了,然后却被调到北方参加内战。本来就厌恶国民党,现在还要中国人打中国人,其战斗意志可想而知。结果就是,国民党对他们不放心,安插了很多特务在军中,而云南人也没有战心。终于在1948年长春战役中,这支龙云当年的嫡系滇军,大量放下武器,向解放军弃暗投明。
这种影响不光是龙云的嫡系,而是延伸到整个云南。龙云之后的云南省主席卢汉,表面上献媚蒋委员。然而当蒋委员想让卢汉把云南作为反解放军的基地时,却遭到拒绝,迫使蒋介石逃亡台湾。而卢汉则留在大陆获得一级解放勋章。至于龙云,居然也神奇地从蒋的监视中逃出来,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公仆和闻一多没有白死,至今我们从语文课《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激昂的字句里,依稀可以看到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依然可以能够感受到整个云南对蒋不厚道行径的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