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大文豪苏轼撰写的《赵氏谱牒源流总序》!
点上面“赵氏宗亲”
加入世界赵氏家族!
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zhaoshizongqi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赵”,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赵氏宗亲”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世界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赵氏文化,传播赵氏正能量。这里是免费“查家谱、阅古迹、读资讯”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常回家看看
人文天下 前与家父、伯父翻阅我赵姓家谱,有诸多疑问。伯父推荐邻村詹坊赵传火公,与谈之后,收获颇多。传火公年过七旬,然而精神矍铄,为理清家族一脉承传,时常走访邻村他县之同宗。录得传火公收藏及誊抄之材料,含大学士苏轼所撰《赵氏谱牒源流总序》、西安及浙江之赵姓同宗研究材料、邻县建昌湾溪(今江西南城县)之《赵氏族谱源流》等,至为珍贵。鉴于字迹模糊及可能的疏漏,检索到江西丰城版和广西全州版,相互佐证、查漏补缺,遂成以下之苏轼原序及注释。注释及图片来源于传火公所藏之西安及浙江之赵姓同宗研究材料以及百度百科等,仓促之间,或有谬误,祈望方家指正。
苏轼撰《赵氏谱牒源流总序》
我赵之始,与秦同姓,皆颛顼1)之裔也。自太昊伏羲2)之后,有炎帝神农轩辕3),黄帝生昌意4)。意娶蜀山氏女,妪感瑶光贯月之祥,生昌意於若水。昌意生颛顼,颛顼裔孙女修5)见玄鸟堕卵而吞之,是生大业6)。大业之妻少典子曰女华,生大费7),与禹平水土、佐舜调训鸟兽有功,帝舜赐赢氏即伯益也。后秦声以益为翳故又曰伯翳,禹荐于天者,其长子曰大廉,其后为秦为赵。大廉生文昌,文昌生大谦,大谦生中衍,中衍生中涡,中涡生蜚廉8),蜚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大廉元孙中衍仕商为太戊御,中衍元孙中潏保西陲而生蜚廉,蜚廉长子曰恶来,名革即秦之始祖也。次子曰季胜,实生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9)。仕周穆王,善御。攻徐偃王乱,大破之,以功封畿内之赵城,是後子孙因以为氏焉。
造父之四世孙曰奄父10),为周大夫。奄父生叔带11),以周幽王无道,去周仕晋文侯,以为御史。叔带之後五世而生夙,夙生共孟,孟生衰12),仕公子霸诸侯。晋文公名重耳,有骊姬之乱,从奔狄,狄伐廧咎如得二女,以少妻重耳,以长妻衰,而生盾13),又生赵同、赵括、赵婴齐。晋公子及返国,晋遂为诸侯霸,以衰为原大夫,任以国政。衰卒谥为成季子,又名成武子。子盾嗣为正卿,卒谥为宣孟子。盾生朔,朔娶晋成公姊,谥为庄子。遭屠岸贾之祸,赵氏逐无祀,其食客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志存赵氏,得朔之遗孤,名武14)者,藏於山中。及景公疾,卜之,曰大业之後不遂其祸焉。公问於韩阙,阙告曰,成宣之勋而无后,为善者惧矣。公乃立武为大夫,是为文子。
生景叔,景叔生鞅是为简子15),简子生伯鲁,及毋恤嗣为襄子16)。时智伯瑶求地於赵,襄子不与,智伯胁韩魏围襄子於晋阳。襄子阴约韩魏反攻,智伯灭,而分其地。襄子卒,立伯鲁之孙浣,是爲献子。献子卒,子籍17)嗣。时周威王命籍为烈侯,烈侯卒,弟武侯立。武侯卒,子敬侯立。敬侯卒,子成侯立。成侯卒,子萧侯立。萧侯卒,子武灵王18)立。武灵王以胡服骑射略定胡地,灭中山,遂与齐楚燕韩秦魏称七雄。武灵王废太子章,而立少子何,及何嗣为惠文王。惠文王生孝成王及平原君胜,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时用廉颇蔺相如,而赵复振。及悼襄王卒,子幽繆王19)迁立其弟嘉於中山,是爲代王。迨秦王政十九年葵酉,赵与代并於秦,子孙分散。及汉高祖有天下,选天下豪杰,以实关中,而赵之族乃居天水,于是望族为天水焉。
汉宣帝本始三年庚戍,京兆尹广汉20)又居涿州,于是始有郡置,迨五代复盛。传至唐,而禧祖21)生焉。禧祖讳朓,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三县令,卒封文安府君,艺祖22)时追尊为僖祖文献睿和皇帝,妣崔氏追为文献皇后。而生顺祖,顺祖讳珽,为蕃府从事,累官至御史中丞,艺祖时追尊为顺祖惠元皇帝,妣叶氏追为惠明皇后。而生翼祖,翼祖讳敬,仕历营蓟涿三州刺史,周显德中赠骁卫上将军,艺祖时追尊为翼祖简恭皇帝,妣刘氏追为简穆皇后。而生宣祖,宣祖讳洪恩字弘殷23),少骁勇善骑射,为乡里所推,仕后唐庄宗,掌禁兵号飝捷指挥使,累功封前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后为洛阳禁卫将校迁检校司徒,赠大尉武清府君,艺祖时追尊为宣祖昭武皇帝,妣杜氏先封南阳夫人。艺祖有天下尊为太皇太后,崩谥昭宪皇后,生三子,长匡齎次匡胤、三匡义24),次夫人耿氏生二子,长匡美25)、次匡赞早殇。
自今迨后永绵世泽云。
峕
元符二年乙卯岁秋七月
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
臣苏轼谨撰
注释
1) 颛顼:据《史记》中的《秦本纪》和《赵世家》,秦、赵的祖先均出自颛顼。颛顼,为赵氏上古开基前(得姓之前)三世祖,黄帝的孙子;姓姬,号高阳氏,居于帝二(今河南濮阳附近)。其人聪敏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领地很大,北到现在河北一带,南到广东一带,西到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颛顼禁绝巫教,强令各族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相传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就帮助治理国政,活到98岁,在位78年,生二十四子(一说十一子)。
2) 太昊伏羲: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后与太昊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3) 轩辕:即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的正妃为嫘祖,民间谓之蚕母娘娘。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12姓。宋真宗赵恒尊黄帝为赵姓一世祖。
4) 昌意:赵姓二世祖。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据载黄帝二十九年,嫘祖于若水(今四川雅安)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于若水。之后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即颛顼。
5) 女修:赵姓八世祖,男(一说为女性),相传吞燕卵生下皋陶(Yao)。
6) 大业:赵姓九世祖,即皋陶。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传说我国第一部《狱典》即由皋陶制定。他将《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大禹。大禹十分赞赏,就请皋陶实施。后被神话为“狱神”。有子三:伯翳、仲甄、季偃。
7) 伯翳:赵姓十世祖,即大费。伯翳善于狩猎与畜牧,被推举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并辅佐舜调驯鸟兽。舜赐姓赢氏。大禹继承舜的帝位后,伯翳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并凿挖水井。伯翳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赞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而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翳也表现出远见卓识。在舜当政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翳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翳的建议,撤退军队,实习文教德治。三苗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翳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等记录下来,成为日后《山海经》的素材。史载,大禹有意禅位于伯翳,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杀伯翳而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度取代。可以这样说,伯翳是原始社会让位于奴隶社会的一位悲剧英雄。伯翳有子二人:长子大廉,次子若木。
8) 蜚廉:赵姓44世祖,别号处父,生恶来、季胜。恶来力气大,蜚廉善奔跑。父子俩都凭才能力气事奉殷纣王。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把恶来也一并杀了。当时,蜚廉为纣出使北方,回来时,因纣已死,没有地方禀报,就在霍太山筑起祭坛向纣王报告,祭祀时获得一幅石棺,石棺上刻的字说:“天帝命令你不参与殷朝的灾乱,赐给你一口石棺,以光耀你的氏族。”蜚廉死后,就埋葬在霍太山。蜚廉的长子恶来,名叫革,是后来秦的始祖。而蜚廉次子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则是赵氏得姓的始祖。因此说,赵与秦有共同的祖先,得赢姓是从伯翳开始的(由舜赐姓嬴),然后真正的分支是从蜚廉开始:长子恶来一支成为后来的秦;次子季胜一支成为后来的赵。
9) 造父:赵姓开基前48世祖,同时是赵氏得姓的始祖。造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几十年后,造父的侄孙非子又因功封于秦(天水),为之后秦国始祖。造父的祖先中有多人是御者,这里面就包括著名的蜚廉。《史记》记载蜚廉“善走”。“善走”是一项什么本领呢?不由人不联想起夸父,夸父也是“善走”,甚至“善走”到能逐日的地步。但不同于夸父的是,夸父为的是测量大地,蜚廉却应当是信使,替纣王传递消息。因为“善走”,消息传递得及时,因此蜚廉又称“飞廉”——飞行着的蜚廉。至此,嬴姓家族的两大本领就显现了出来:御者和信使。而如果要做一个称职的信使,毫无疑问也必须是一个称职的御者,因为“善走”不是步行,而是对马匹的驾驭能力。所以,御者和信使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即御者必为信使。造父显然继承了家族这一光荣传统,一身而兼御者和信使之职。同时,这一职位也造就了中国史上一个著名的词——“御用”。御用,即用于御,用为王的御者,为王前驱。
10) 奄父:赵氏开基后6世祖,奄父生叔带。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宣王下令讨伐姜戎。奄父认为时机不成熟,劝阻宣王,但宣王不听。结果在千亩(今山西介休南)王师大败,宣王圣驾也被打翻在地。在千钧一发之际,奄父的儿子叔带护驾突围。宣王为感谢叔带的救驾之恩,任命叔带为执政。
11) 叔带:赵氏开基后7世祖。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的儿子即位,就是著名的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访美女。赵叔带劝其勤于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叔带的官职。叔带于是携家眷往晋国;晋文侯慕其才,任命其为国卿。叔带是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后来赵氏与韩氏、魏氏三分晋国,建立赵国,列为诸侯。而周幽王的逼走叔带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反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达三年之久。褒响的儿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之后,褒响才被释放。著名的“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等典故都出自这位周幽王。周幽王和礁石父后来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太子宣白为天子,即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阳。历史上将迁都之前称为“西周”,其后则为“东周”。东周名存实亡,诸侯纷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周共存在800年,后被秦灭。
12) 赵衰(cui):赵氏开基后14世祖,即赵成子,字子余,也称为赵成季。其父赵夙,已进入晋国中枢,在晋献公时为将,曾率军伐霍。赵衰是著名的谋士、战略家、政治家,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也是后世的赵国君主的祖先。从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重耳由于骊姬之乱逃亡到翟,赵衰作为重耳的好友随从。翟人讨伐廧咎如,得到两个女子。翟君把年少的女子给重耳为妻,年长的女子给赵衰为妻,后来生了赵盾。而当初重耳还在晋国的时候,赵衰的元配妻子已生了赵同、赵括(不是历史上那位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婴齐。[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晋文公回国,赵衰任上卿,封原地。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儿子赵盾(即赵宣子)继承爵位。
13) 赵盾:即赵宣子,在其父赵衰去世前两年即接父任国政,为“晋正卿”。赵盾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是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法治晋国。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晋襄公临终之际,托孤于赵盾,欲其扶立太子夷皋为君。然而,赵盾本着一心为国之忠,认为太子夷皋过于年幼、无法理政,公然违背先君遗命,建议应迎立时在秦国为大夫的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赵盾认为公子雍有才学,深受晋文公喜爱,又有秦国相助,应该更有利于维持晋文公的霸业。但一则受中军佐贾季反对,二则太子夷皋的母亲在朝堂上公然哭闹。当时,赵盾本已与秦康公约定迎回公子雍;无奈,宽厚的赵盾在太子夷皋的母亲的持续哭闹下竟然屈服了,背弃了与秦康公的约定,擅自做主拥立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那边秦康公还兴高采烈地派出大部队护送公子雍,准备到晋国即位。结果,被赵盾的部队在令狐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回。于此可见,赵盾的权势和声望当时是如何如日中天,史载其如“夏日之日”。但赵盾此举活生生地把自己的远房本家(秦国君主,同为嬴姓)给耍了,秦晋之好永远成为历史,两国彻底决裂,成为世仇。之后的秦国铁了心加入楚国的反晋阵营,使晋国背腹受敌,后患无穷。也正是这位赵盾一手扶起来的晋灵公,日后骄奢淫逸,引得民怨沸腾;赵盾犯颜直谏,灵公畏惧,派刺客杀赵盾。结果刺客反被赵盾的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害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同年,灵公邀赵盾同饮,却暗伏甲士于宫廷四周,欲杀赵盾。结果,又是一位早年受过赵盾恩惠的武士以死相救,赵盾得以逃出晋都。灵公随后被赵盾的堂兄弟赵穿所杀。宣子未出晋境而归,拥立公子黑臀即位,是为晋成公。前601年,日夜操劳国事的赵盾忧劳成疾,与世长辞。
14) 赵武:赵盾生赵朔,赵朔生赵武,即著名的“赵氏孤儿”,号文子。赵盾死后,他的弟弟赵同、赵括与赵朔发生矛盾,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晋景公年间,权臣屠岸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其中唯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赵庄姬,她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庄姬有孕在身,躲在宫中藏起来。赵朔死后,他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聚到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何偷生?”程婴说:“主公之妻正在怀孕,若生而为男,则必将其抚养成人,以报仇血恨;若生而为女,我也就彻底失望了,必以死报主公知遇之恩”不久,庄姬在宫中分娩生下一个男婴。屠岸贾风闻,即带兵入宫搜索。庄姬将男婴藏于裙下,这个小男孩神奇地一声不吭,母子俩终于脱难。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屠岸贾此次没找到孩子,必不会善罢甘休。如之何?”公孙杵臼回答:“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说:“死容易,当然育孤难。”公孙说:“主公待汝不薄,你去做最难的事,让我去做最容易的事吧!”当时程婴之妻也刚分娩生下一男婴,程婴含泪采取调包之计,抱上自己的儿子与公孙一起逃到首阳山中,而让自己的妻子抱上赵氏孤儿反向逃走。屠岸贾闻讯追迹,程婴主动出山找到屠岸贾:“程婴不肖,无法保全主公之后。孩子总之是死,您若能付我以千金,我就告诉您孩子藏身之地”
屠岸贾于是让程婴领路找到了隐匿山中的公孙和婴儿。公孙当着所有人的面,一边大骂程婴,一边佯装乞求:“杀我可以,请留无辜的孩子一条活命!” 屠岸贾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从此,程婴背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十五年。赵氏孤儿,在程婴夫妻含辛茹苦的抚育下,长大成人。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昔日赵氏家臣、现为朝中大臣的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程婴之忠义和公孙杵臼之忠烈遂大白于天下。赵武以一己之力恢复家族荣光,重新成为晋国的“正卿”,带领晋国恢复霸业。而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余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和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终自刎而死。赵武为其服孝三年。
15) 赵鞅:赵武之孙,号简子。赵武生成,即景叔。赵成初立,受其父阴德及正卿韩起相助,为中军佐,怎奈年轻早亡。然而不幸之中的大幸,赵成为赵氏家族留下一位优秀的子嗣,他就是春秋后期叱咤风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代雄主——赵鞅。赵简子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毋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赵鞅内外兼修,彻底集中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开始实现他们的再度腾飞。赵鞅临终时,将儿子赵毋恤招到自己榻前:“……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16) 赵毋恤:赵简子之子,号襄子。赵简子的长子为伯鲁,被立为世子;而毋恤为庶子,在赵简子的儿子中名分最低。赵简子极为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在多年的考查后,认为毋恤才是赵氏大业的理想继承人,遂废掉世子伯鲁,破格立毋恤为世子。赵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魏两家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唯有襄子坚定地回绝了智伯的无理要求。智伯遂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襄子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智伯以三家之力兵困晋阳,襄子独力支撑一年有余,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遂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为自己取代长兄伯鲁即位而不安,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称献子。而后其子赵籍封侯,追谥赵浣为献侯。
17) 赵籍:赵献子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封君、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追尊其父赵献子为赵献侯。赵烈侯在位时期,任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当时中山国的骑兵猛烈攻击赵国,赵烈侯联合魏文侯,打击中山,后迁都邯郸。赵烈侯九年(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因其子太子赵章年幼,故由其弟赵武公(亦称赵武侯)继位。赵武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赵武公去世,赵国拥立赵章继位,是为赵敬侯。
18) 赵武灵王:名雍,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赵雍是赵国的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现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开疆拓土,使赵国国力大增。生子:赵惠文王(赵何)、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赵雍的第九子,马氏始祖)。
19) 赵幽繆王:名迁;赵迁将他的弟弟赵嘉封在中山,为代王。幽繆王素无行、信谗言,诛杀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公元前228年,秦军长驱直入,破邯郸并俘虏了幽繆王,并将其流放到房陵。赵国大臣在幽繆王被俘之后,拥立代王赵嘉,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灭赵国,代王嘉降秦。幽繆王赵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其后裔赵匡胤开大宋基业。而代王赵嘉的后裔被秦始皇流放到天水(今甘肃通渭西北)。天水遂成为赵姓最大的一个郡望,历代数出将相,直到后世涿郡一支兴起。
20)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中国十大清官之一。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赵广汉最终遭朝廷腰斩处死的结局,更为其不平凡的经历增添了一层迷离的色彩;而其发明的举报箱一直沿用至今。赵广汉被认为是涿郡一支的始祖。
21) 赵朓:涿州人,在唐朝为官,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今北京)三县县令。赵朓生赵珽,珽生赵敬,敬生赵弘殷,弘殷生赵匡胤。古人有上尊四世、下沿四代的习俗,连己共九族。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追尊赵朓为禧祖。
22) 艺祖:指有才艺文德的祖先,为对太祖或高祖的通称。此处指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祖籍涿郡,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23) 赵洪恩:字弘殷,河北涿郡人,其子赵匡胤得天下后尊其为宣祖。如果说老赵家天子气象初显,准确地说就是宣祖时期。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这六字即可准确描述太祖武将家风的由来。赵弘殷在镇州赵王王镕部下任将领,并在此地与杜氏(即后来的昭宪太后)结婚。赵弘殷曾经为王镕率领五百名骑兵在黄河沿岸增援后唐庄宗李存勖,立有战功。后唐庄宗喜爱他勇猛善战,于是将他留在洛阳(今河南洛阳)掌管禁军。后汉乾祐年间(948年―950年),赵弘殷前往凤翔征讨王景崇,适逢后蜀军队来援救王景崇,汉军与蜀军在陈仓交战。刚刚交战,赵弘殷就被敌箭射中左眼,但他的气势更旺盛,奋勇攻击,最终把敌军打得大败,因此次战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广顺三年(953年),赵弘殷改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后改任右厢都指挥,遥领岳州防御使。其后,跟随后周世宗征讨南唐,前军战斗不力而退却,唐军乘机进攻,赵弘殷率领军队拦腰攻击唐军,把他们打败。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弘殷统率军队攻打扬州,与后周世宗在寿春会合。寿春卖饼店的饼既薄又小,后周世宗大怒,捉拿十几个卖饼人将要处死他们,赵弘殷坚持进谏才获得释放。后来,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封爵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分别执掌禁军,在当时非常荣耀。显德三年(956年)七月二十六日,赵弘殷去世,追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24) 赵匡义:字廷宜,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的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关于太宗的即位,历史疑点甚多,是老赵家千余年来一段历史谜案:开宝九年(976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隔日(十月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故千余年来一直有“烛影斧声”之说。而太宗之后的传位问题,则又是老赵家千余年来另一历史公案,史有“金匮之盟”之说:赵匡胤、匡义、匡美三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时召丞相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光义之后传于廷美,再传于德昭(太祖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然而太宗并未守“金匮之盟”,传位于其子,即宋真宗赵恒。因此北宋一朝自太宗始共9位皇帝(含南宋建立者高宗赵构),都是太宗一脉;直到建炎南渡,南宋开国皇帝高宗晚年痛感先祖太宗一脉或遭天谴,以致建康之耻:自己父兄(徽钦二帝)被掳、五个女儿也被掳,而唯一亲子又早夭,遂在其生母韦太后相劝之下,禅位给太祖子孙,此即宋孝宗赵伯琮。自此南宋一朝8位皇帝皆太祖子孙,连同宋太祖,共9位皇帝。由此,大宋18位皇帝,太祖和太宗两脉各占其9,总也算天道轮回。
25) 赵匡美: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初为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后为避太宗讳改名廷美。宋太祖建隆元年,授廷美嘉州防御使。二年,迁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乾德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宝六年,加检校太保、侍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又加检校太师。从征太原,进封秦王。后因谋逆泄露,降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上闻之,呜咽流涕,遂下诏追封廷美为涪王,谥曰悼。宋真宗即位,追复皇叔涪王廷美西京留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河南尹、秦王。宋仁宗即位,赠太师、尚书令。宋徽宗即位,改封魏王。
关注赵氏宗亲,十万宗亲等你来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赵氏文化
传承赵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