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吃杂记
文/繁华
高中时校外很多门店,关于它们,有许多可爱的记忆。
这一整条街对着校门开,坐落在小区旁边,一共二十来家。最左面是小区南门,也就成了面食等早餐的汇聚地,在尝试了许多家后,我们基本只去一家叫“面先生”的。他们家的热干面尤其好吃,很容易拌开,加一点醋匀在芝麻酱里酸酸滑滑正好,从此让我对热干面有了依赖之意,毕业很久还念着他们家。总爱对人说:“高中旁边有一家很好吃的热干面,真的超级好吃。”除了超级,竟想不出用其他词汇。
往右一点,是味道平平但十分招人喜欢的哈尔滨饺子馆,一度觉得这是赖着老板娘十分爽朗且不斤斤计较的性格。十足东北味的嗓子一开口,楼上楼下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饺子馆做饺子,但是副业自选菜和小炒都比主业红火,一到正午,人满为患。有了几次挤到扁平排队二十分钟的经历后,便学聪明了,要来老板的电话。假如那天做操回教室时商量好了中午吃盖浇饭,第三节课间便要开始“招兵买马”起来。有时四个人,有时六个人,最多时浩浩荡荡近十个人一起订饭,负责打电话的人要对着两页便签才能报全所有人的口味。老板会特意为我们留出一个桌子,每每这时都会故意拖晚一些,在人最多时进店,颇有得意之感。想想还都是拜托了那唯一一部老人机。
再往右是最常吃的五谷渔粉,浓稠的高汤里红黄相间,夹上两大筷生菜,佐一点海带,总让人垂涎欲滴。我最喜欢吃的是玉米渔粉,清汤不加一点辣椒,尝得出鱼鲜又免去了吃鱼的细致。那些总也捞不完的玉米粒和总也讲不完的话,多像总也过不完的夏天,虽然最终都还是成为了回忆。
这些正儿八经的门店前有许多摊点,都是离的远的门店为了分一杯羹专门搭的,用泡沫箱装了菜品,摆在凳子上、长椅上,早早候在大门外等着下课铃。正大门处是地势最好的,往往要早很久来抢,在那里的总是一家卖乌冬面的,我很喜欢番茄鱼丸乌冬面,但常常晚去了就卖光了,有时打算好了明天的菜谱,还得央求老板为我留下一碗来。
值得单独一提的是一家叫“老友记”的饭馆,在我高一时,就已经听说那是一个高三学长家里开的,实惠又好吃,完全能满足肉食动物们对色香味的全部要求。不过地方隐蔽难找,在这个小区学长自己家里,相对来说要走远一些,加上排队大概一点多才能回教室,是碰上班主任的高峰期。因此我们很少过去,但总是心心念念着,以大约半个月一次的频率光顾。学长家并不算小,门上用白纸写了老友记三个大字,去的以学长同级的男生居多。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被带去时的惊奇感,十来个人在右侧厨房外排着队等新出的一锅鲜菜,左边的客厅的液晶电视放着足球,中间只五六张简单的饭桌,却围满了正在吃饭的学生,贯耳的都是讨论球赛的声音,活像是进了个现代酒肆,颇有“江湖气息”。学长去外地上学后,他家依旧开着,后来在小区外围盘下一个门店,生意愈加红火,可乐鸡翅和咖喱鸡肉再也不是我们独知的美味。虽颇感遗憾,但毕竟方便许多,后来也未再有那种不论熟生,通通被招呼去同桌而食的经历,竟还觉得几分可惜。
关于吃的记忆,高三以后便以食堂为主了,此前固然也偶尔去食堂兜一两圈,但多数都混迹在校外各色门店里,嫌弃食堂是大势所趋。高三以后楼层加高,拖堂又是家常便饭,就此完全失去和学弟学妹们抢饭的能力,加之食堂也还凑合,便在寻找美食的路上退隐二线。还一度开玩笑说要把各家店子的联系方式编个集子,卖给高一的小白们发家致富,可都是摸爬滚打的经验啊。而等到那唯一一个能自由使用老人机的同学因为销号跑来问我们还要不要抄下电话时,我们却都一致地摇了摇头。
那时那些对面而坐的,都是很亲切的“饭友”,可大部分友谊也都止步于此,再没能深入。虽然可想见这一光景,却从来想不通为何。
有时觉着,无话不谈的也许不都是友谊,只是刚刚好是那个时间那群人,坐在你身侧;
有时又觉着,相忘江湖的也许不都是无缘,只是没有对的时间能让对的人,再重聚一堂。
本文为在群作者繁华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