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不惑的遐想
不知道是不是都有一个“断层”的概念,反正我知道考古研究需要去依靠断层来判断很多事情,每个人可能都会有阶段性的状态,这个阶段性有时候是以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累积来断开的,有时候好像又不是,在是与不是之间有时候难以下定义……
如果说人生是分阶段的,假如在A阶段里做的事,无论何故没有去做,是不是这个阶段性对应的状态有可能在B阶段里继续呈现,也有可能直接跳过A甚至越过B直接进入C阶段;一个人安静的时候,我时常会走神或者说精神游走,有时候望着香炉里的袅袅青烟,思绪会随着青烟的慢慢攀升不断上升和切换,时而安静,时而狂乱,时而清新脱俗,时而又在红尘里翻滚……
如果说人生在对应的阶段里会有对应的状态,那打破常规是不是意味着思维进入的超前阶段,比如古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跳跃出对应的断层,是不是意味着三十可以不惑,甚至可以知天命?是不是也意味着拥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意识,也许对待事物的认知会有一个新的判断。我若思考的这些疑虑,也许没有人能给我想要的答案,也许这些思索本身就不存在的一种空想,也许这些问题需要穿过光速进入平行宇宙才可以寻的一个答案。
人为可以划分很多,人为也可以命名很多,人为可以改变很多……
用微观的量子世界来看待宏观的世俗世界,如果我们超越光速,是不是可以否定因果定律,如果没有了因果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否定现在命名的一切概念,也有可能打破我们已经非常肯定的认知体系,进而对一切产生开始怀疑?
佛家认为人的“念力”很重要,我想这是不是就是哲学里所说的人的“意识”:念起——就意味着有结果,结果的产生肯定有个归因,这又返回到了——“因果律”。意识,就是人的思维主观活动,为什么这么说,意,就是意念、意愿;识,就是认识、认知。所以意识就是个体在思维里的主观意愿的认知,有了主观意识才有了后续的因果发展。道家告诉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世间万物相生相融,从宇宙到归虚,从分子到量子,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等。佛家让我们怀有慈悲之心,讲究放下执念:懂得“舍”,不再主观的执着,也可能就是一种成长……
晋代名士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高堂之上到田园生活,陶渊明的悠然、他的恬淡,不像唐代李太白的失意之后仰天长啸的自命不凡,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滚滚红尘中修得一颗恬淡的心,修得一颗处之泰若的心,修得一颗超越自我意识的心……就好像陶渊明一样寻找到了生命的一种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命状态。
年龄的递增让我不断去探索更多未知,不断的去琢磨更深刻的领悟,而成长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年龄的不断递增,也不仅仅是阅历的落落累积,而是某一天某一时刻幡然醒悟:比如人们常说的“坚持就是胜利”有些事坚持下去有所得,有些事坚持下去未必会有一个预期的结果,不坚持或许也可以,凡事未必都有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和恰如其分,有时候就是很巧妙的自然显现,不经意间可能越过了山重水复迎来了柳暗花明……
2022年11月1日夜写于静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