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前我死去的家》杂谈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胡思
我约莫是从16年1月开始看东野圭吾的书的,《嫌疑人X的献身》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太过于震撼,以至于从那时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的阅读起东野先生的作品,至17年1月一年时间读了24本(其中包括了《怪人们》,《只差一个谎言》,《名侦探的守则》这样的短片小说集)。一开始自然是从《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恶意》这种广大读者公认的、被认为代表东野先生最高水平的的作品开始阅读,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所以就不赘述这几部作品的优秀之处了,这几本书彻底的激发了成年后的我对阅读的渴望。
为什么是成年后对阅读的渴望,因为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看书,阅读量相当的少,小时候只是被父母强迫阅读了一些在当时的年龄看起来十分晦涩难懂的中外名著,糊里糊涂的看完之后只能大致了解故事的经过,然后年龄大一些的时候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了一些对这些名著的介绍之类的,才稍微了解这些书大概讲了什么道理。
不过,我小时候(小学)也有过像现在这样渴望阅读的时候,带给我这种感觉的那一系列书就是《冒险小虎队》,这系列书就讲述了三个少年在世界各地的冒险故事,重在描写故事经过,内涵比较浅显,而且里面附有玩味十足的解谜卡,属于儿童文学,但是在当时的年龄,他们冒险过程发生的种种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只要一有机会去买课外书,我就会买这个系列里的,当时应该前前后后买过十多本。可能我妈妈觉得这种“非名著”的书籍读多了不好,就在一次我出门买书之前和我说:“你要是再买《冒险小虎队》,我以后就不给你买课外书了”我听了这句话之后来到了书店,找到了卖《冒险小虎队》这系列书籍的书架,可是妈妈的话又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虽然十分想再买一本这三只小虎的冒险故事,可当时还是不太敢“顶风作案”,心想只有下次再买了。突然,我在相邻的书架发现了一本名叫《探案小虎队》的书,当时看到这本书的心情,就好像现在看NBA看到喜欢的球队投进了绝杀球般的激动,我翻开一看,是和《冒险小虎队》一个作者——托马斯布热齐纳(后来知道这个系列是他的新作)于是我心满意足的把它买回了家。回到家里妈妈一看我手里的书,当时我十分心虚,而妈妈却似乎真的生气了,真的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给我买课外书,幸好当时没有没收我刚买来的《探案小虎队》,于是我在紧张的情绪中又再一次的进入到了精彩的探险故事之中。(这本书之后反复看了几遍,但是具体情节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封面是绿色的,一个幽灵一样的男孩坐在长椅上)
在这之后便忙着要升初中了,也就没有再买过《冒险小虎队》了。(《探案小虎队》当然也没有)之后我进入了初中,当时我大伯送给了我一个学习机,但是从来没用来学习过。这个学习机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听音乐,另外一个就是可以看电子书,当时也十分流行看网络小说,在同学的影响下一段时间里的每天晚上在被窝里啃下了几部动辄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网络小说,像《斗罗大陆》、《星辰变》、《鬼吹灯》、《盗墓笔记》(昨天刚看完网络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最后几集,真的很棒,很大限度的还原的原著,看得十分过瘾)这样的名作都是相当精彩,而这些网络小说当然也是十分通俗易懂,看起来酣畅淋漓。然后就初三准备考高中了,课外书的话主要以看杂志为主,也痴迷过江南的《龙族》,对于我来说同样是旷世神作。
之后就高中了,娱乐活动主要以打游戏为主,没怎么认真阅读过,再然后就大学了,然后就看到了东野圭吾的书,一发不可收拾。东野圭吾的书为什么会这么吸引我,我大致总结了几点:文风朴实易懂,描写细致让人身临其境,情节紧张一环扣一环,事情的真相令人捉摸不透,反转防不胜防,但是却又十分合理,能够让读者接受,以推理破案为主题的作品没有讲述什么惊天大案,人物的设定也都是些我们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一些普通人,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中,描述事件背后的人的感情胜过于描述事件本身。这样的故事才会让人有代入感,让人觉得故事中的这种事情很有可能会发生在我自己或者我周围的人身上。在读过了被广大读者公认为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作品的几部书之后,我开始慢慢阅读那些人气没这么高的作品,有些故事超乎想象的精彩,也有些也是因为对其期待过高而不尽如人意,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观点,但是不管这部作品和东野的其他作品相比孰高孰低,这部作品都有其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之处,这才是最迷人的地方。
不知不觉扯了这么多,才想起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针对《从前我死去的家》这本书。这本书的外包装上印了东野圭吾的一句话:《从前我死去的家》是我的自信之作,却遭到了冷遇。从此,我开始以怀疑的目光看待评论家。这句话是吸引我优先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理由。(因为东野圭吾的产量太高了,一时半会买不完),因为我肯定相信作者本人而不去相信那些所谓的“评论家”。果然,这本书没有令我失望。《从前我死去的家》就是讲述了一个丢失幼年记忆的认为自己有缺陷的女人因为种种原因背着自己丈夫请求前男友,一起前往一个可能会找到她过去记忆的老屋之后发生的种种故事。具体内容就不谈了。这本书虽然也是结局大逆转的类型,而且推理严丝合缝环环紧扣并且没有丝毫牵强之处,但是却没有我读《嫌疑人X的献身》时那种深入脊髓的震撼,因为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已经隐约猜到结局了,所以我要写这本书的读后感肯定不是针对这本书的具体情节,而是作者真正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东西。“我也同样死在了那栋老屋里,不是吗?儿时的我,已经在那个家里死去了,之后一直在等待着我回来。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从前自己死去的家,只是他们不愿再见到自己静静躺在那里的尸体,所以假装没发现罢了。”这是本书最后一页里主角的感慨,我相信这也是作者的感慨。看到这里,我刚好看到了窗台上摆放的小学时期全家一起去影楼照相时我的一张独照,那时候还没有发胖的我上身白衬衣,酒红色的西服一只手提着披在身上,另外一只手插着腰,脖子上还系了个领结,当时一直平头的我看着镜头。我拿起了这张照片,看着小学时的自己,竟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这张照片里的‘我’并不仅仅是少年时的‘我’,而是另外一个‘我’,我拿着这张照片不停的移动,因为当时的‘我’看着镜头的缘故,照片里的‘我’一直都在看着我。我从小学开始就住在现在住的这个房子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搬过家,我想,这个书桌居然已经陪我度过了将近十五年,我不禁开始抚摸这张桌子,它依旧光滑,我又开始环视我的房间,除了前几年贴了墙纸之外基本上与十几年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小学时不懂事在柜子上画的画还在,初中时贴在窗户上的《游戏王》贴画还在,唯一消失的,就是当时的“我”自己!那个趴在桌子上看《冒险小虎队》的“我”,那个躲在被子里看《斗罗大陆》的“我”,那个被《嫌疑人X的献身》所征服的“我”,他们都消失了,而现在同样坐在桌子前打字的我,则是替代他们继续活着的人,现在的我,也终究会消失。不知不觉写了快三千个字,说是《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但大部分篇幅都在介绍从前的自己,辛亏最后又强行把前面的内容拉回主题。胡乱写了一通,没有多大意义,最多就是感慨,毕竟人总不可能活在过去吧。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