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生活,才是真生活
《半山文集》里说:“如果真要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我会选择那种和自己拥有同种欢愉的人,有了这个基础,日常的生活才是真生活。一个人若是无法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其它的快乐皆如泡沫。”
一直以来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工作之余,有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阅读,运动,听书,执笔写浮生,浅酌晨昏,不计尘缘。在这个勃勃生机的四月里遇见每一个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自己。
其实让人生变美好的,不是一生一次的惊喜和欢愉,而是平常日子里一粥一饭的感动。
生活是平庸的度日,是无趣的日常,还是精致的如常,都在一个人的修行,在生活中修行,在日子里体会“慢”的力量,或许就有机会开启人生全新的一面。
找到自己真正的喜爱,而不是胡乱尝试;懂得做选择,而不用事后摒除。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我们自己神圣的殿宇,就是我们自己的宗教。
经典诵读课上学习的五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同学们都已经熟读成诵了,为了让他们有参与感,我们今天在课堂上采用了抽签的形式背诵自己抽到的古诗序号,打破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都想挑战一下自己。
同样是检查他们背诵,不过是换了个检查的方式,学生们就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己抽签到了哪首古诗。教育的改变与智慧还是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去钻研。
我的“耕读生活”
“他是相信自己就是光,而且时时刻刻用这样的光去引渡他人,去激起更多光的人。”虽然是短短数语,却是张文质对王维审老师的最高评价,读完王维审老师的《从阅读到“叙事者.悦读”》,对他的民间立场的自觉,并且坚定地找寻与呼唤教育的光明与自由,除了佩服还有叹服,看到了草根力量的坚守与执著,看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在耕读的路上。
和王老师的阅读有一样的追求,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仅仅因为喜欢文字,那个时候村里的小学就在我家旁边,印象中有一个不好的场景,爱去学校的公厕,只因为那里有老师们扔的报纸可以读,身为乡村孩子,没有见过什么课外读物,镇上也没有书店,更没有去过市里的图书馆。
直到后来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旁边的小书店成了周末最好的去处。每周省下来的伙食费都用来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了。记不住了,依稀记得刘墉的杂文集,周国平的散文集,《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
2016年三月被发配到离家十里地的偏远乡村小学,用阅读,运动,码字抗衡着教育的不平等对待和独居乡下的隐忍,没有勇气和魄力脱离体制,那就试着去平衡所有的不公正与不公平。
开始由钟爱的散文,心理,阅读转向教育类书籍,开始用运动,码字记录下来生活的碎碎念。所有的这一切如王老师所言: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却在有意无意间让阅读的种子发芽,茁壮成长至一棵阅读树。
在乡村小学里,我的阅读和码字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和另类,因为我没有评上小教高级职称,不专注地去搞职称评审的证书荣誉,却搞这些无用的东西。我是一个比较固执己见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评论,我只乐在其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期待改变谁,也不期待征服谁,只是在阅读的路上,读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和非专业的书,写自己看得懂的文章,记录下来每天如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