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之第一夜读后感

2021-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零度_冰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看着题目我内心想:又是一本鸡汤文吧?朋友说,它好评如潮,非常值得一看。我半信半疑地又看了一眼封面,标题下一行较小的黄色字体写着:“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我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它是要跟我讲哲学?我粗略翻看了内容,它的形式挺吸引我的——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展开。我稍微对它少了一点偏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认真地翻开了书页。

它主要由哲人与青年的五夜详谈构成。第一夜提出问题:我们的不幸究竟是谁的错?第二夜分析原因: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剩下的三夜教你该如何去做才能幸福地活着。

对于活着我不曾有过多的思考,我始终认为那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幸福地活着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毕竟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己,对他人甚至对社会都会存在不满。能幸福活着的人大概都能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所以,我们的不幸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错,是我们太过于执着不够勇敢。

当哲人否定心理创伤;觉得愤怒都是人捏造出来的;甚至认为人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时,我为这荒唐的诡辩感到愕然!但看了哲人的解析后我有点手足无措。我感觉到一直以来的保护壳被残忍地撕了下来。我木然地看着文字,却再也找不到话语来反驳。我极不情愿地承认:他所说的目的论也许是对的。

心理创伤的确是一个能帮助人们逃避现实的名词。它既能使人博得同情获取关注,又能给与人一个光明正大的逃避的理由。有时心理创伤的理论被运用得实在太巧妙了,这个安慰自己平凡的借口还隐约地抬高了自己。不得不说通过心理创伤理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确实有点高明。

那愤怒也用目的论来解释是否合理呢?当面对不同的人我们的愤怒可放可收时,那愤怒的目的是否已经显现了?也就是说,当平和的语气也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愤怒不过是为了震慑对方,让对方更快地屈服于自己。所以说,愤怒是捏造出来的,它不是有原因的,而是有目的的。反观我自己愤怒的情况,如果说那是目的使然,确实有一点脱离人性,因为目的之外不受控的还有情绪。但正如书上所言,当情绪的极端涉及到对方生命安危时,却又是可控的。那愤怒的目的论自然就成立了。

人的不幸是种选择。而人之所以选择“不幸”,是因为它对自身而言是一种“善”。一旦有了“不幸”做挡箭牌,人便可一直待到舒适区。不上进,不勇敢迈出舒适区也没关系,因为最终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是“不幸”而不是人本身。我不否认“不幸”的存在,但是必须承认往后一切事情的发展取决于当下自己的选择,而过去的“不幸”作用甚微。

第一夜的内容我用了一段时间来消化与接受。对于自身的成长,我也在努力缩小过去的事情所造成的影响,把自身未来的发展着眼于跟前的选择与努力程度。丢下过去,现在的我少了一份执着,也轻松了不少。人活在当下确实应该要放下过去,才能轻装上阵展望未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