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42——46章)(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是第42章到第46章,它们分别是《政策导向的反思》《种地补贴》《荒地犁起来》《郭天禹》《旱作梯田挂牌》。
第42章主要介绍了王金庄的现状以及李彦国老师对土地的担忧。“如今的王金庄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优良模式,生产生活模式,土地在撂荒,人员往外流,农药在喷洒。”
“李彦国有五口人的土地,父母去世后留下一份,他的哥哥、四弟、五弟、堂弟都忙于生计,无力耕种。为不撂荒,李彦国毛驴勉强支撑着,还有两户地邻,也种不了,都搁给他家毛驴了。”
我仔细数了数,李彦国老师一个人需要打理八份地,八份地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意味着李彦国老师一个人要种几十个人的土地。毛驴太累了,人也太累了,李彦国老师的心更累。
以前家家户户缺的就是土地,感觉根本不够种,第一次分地时,李彦国把自己的梯田都栽遍了,只要能栽一株豆角的小片地也要种上,真的做到了“见缝插针”。
可是现在呢,土地倒是有了,可收成时好时坏,种地还不赚钱,人们宁可选择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守着这片土地,一片片土地就这样撂荒了。
李彦国看在眼里,他的心在隐隐作痛,“李彦国竟然又一声叹息,内心一种复杂的情绪又在胸口升腾而出了,有些心思,谁懂。”
读到这里,我的心蓦地动了一下,李彦国老师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王金庄人,王金庄的这片土地养育了李彦国全家几代人,也养育了整个王金庄人。
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今却要变成荒原,李彦国老师怎么会不心痛?他的心甚至在流血啊!在这一刻我理解了李彦国老师,他的心思,我懂。
我想起了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李彦国老师如艾青一样深爱着王金庄的土地,爱得真挚、爱得执着、爱得深沉,深爱着这片土地的李彦国老师、农民出身的李彦国老师实在不愿意把曾经养育过生命的梯田弃之不管。
所以他买回了草干磷,挎上了喷雾器,喷遍了荒田。“即使种不上庄稼,也绝不让杂草丛生,绝不让土地在他的手上荒芜。”这是李彦国老师对土地的深情,也是他保护耕地的不变信念。
李彦国老师是普通的农民,他是千千万万太行山下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又不是普通的农民,他是王金庄的智者和有识之士,他的心中装着深爱的土地,血液里流淌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土地的这种荒芜和流失已经成为王金庄乃至于整个中国土地的现状了。”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如何改变呢?从王金庄人角度来说,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梯田,让土地减少荒芜。
对于王金庄的这种现状,对于中国土地的现状,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惠农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遇到荒年灾年,政府还有补助。所以就引出了第43章《种地补贴》。
在第43章里,既有国家对农民种地补贴的具体介绍,又有王金庄的有识之士曹灵国带头加入旱作梯田保护协会,然后就有了带领几个老汉开荒种地、保护旱作梯田的义举。
第44章《把荒地犁起来》。看到这个题目,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了好几个问号——为什么要把荒地犁起来?怎么样才能把荒地犁起来?文中作了交代。“近几年劳力大量外流,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了,荒地一天比一天多,山岭那边全部荒芜,庄里人享受着国家的种地补贴,每年照领不误,却把良田变成了荒原,有良心的老人都觉得实在不像话。”
于是,王金庄的有识之士站出来了,他们是几个不再年轻、但干劲满满的老汉。他们曾经把汗水洒在王金庄旱作梯田上,如今他们也有了新的创举——“自古以来种地靠毛驴,怎么也没想到几个人第一个把旋耕机抬到这千米高山上。”
他们凭着一己之力,在做着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他们在做着万古流芳的大事情——王金庄人要保护和利用好王金庄自己的梯田,王金庄人要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符号。
提到文化传承,有个人就要上场了,他就是郭天禹。第45章和46章说的是李彦国和郭天禹的结缘以及旱作梯田挂牌的始末。
人与人的相遇总是那么奇妙,李彦国和郭天禹的认识是源于手机,可以说手机是他二人之间的“媒人”,一部手机让太行山下的老农民李彦国和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生郭天禹成为忘年交,一部手机也让两个人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郭天禹虽来自大城市,他却把精力用在学习王金庄这个专业上,总想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王金庄做点什么;而李彦国只想为申遗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日夜兼程,永不停机,尽量把王金庄装在他的手机里。所以两个人一见面就非常投缘,这是他们之间剪不断的缘分?还是老天爷的故意安排呢?
只有同频的人,才会相互吸引,这一老一少同气相求,都是极其认真的人,李彦国的认真在王金庄是出了名的。而郭天禹那个叫真儿的劲头,绝不亚于李彦国。李彦国欣赏小伙子对王金庄的关注与倾情付出,而郭天禹敬佩老人家严谨踏实的态度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由此王金庄申遗的序幕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还有更多的故事将为我们呈现。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能够正式挂牌,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来了,李彦国老师欢欣鼓舞,更加坚定总结王金庄的决心。“尽管无能为力记下王金庄全貌,但要在有生之年能记多少算多少。”
李彦国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得到了孙庆忠教授的赞赏。从郭天禹发来的微信可以证明。“您对您这份对家乡的热爱,让他十分感动,并特地让我向您转达他对于您关注我们在泥河沟的工作的谢意,以及对您坚持王金庄梯田保护和发展投注的经历与贡献表示十分赞赏,希望我们未来能够在王金庄梯田保护的路上携手并行,期待您为王金庄的文化事业贡献更多力量,把我们王金庄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展示给世界,保存和延续我们王金庄的文化。”
李彦国老师在保护家乡文化和申遗的路上越走越远,步伐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