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春望》
周五,我听了一节同组老师的《春望》,启示颇多,梳理如下:
同事上的是EEP0课型。对于该课型我是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论。单就一节语文课我的思考如下:
上课的老师较年轻。一开课,以诗句导入课堂。紧接着让学生大卡展示杜甫的诗句。要求要介绍杜甫创作时间,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每个小组大概六人。站起来先说队名及口号。接着齐读诗歌,下来由一名同学读出大卡上的创作背景。或进行点评赏析。以这样方式接连展示了六组。期间学生展示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望岳》《绝句》《月夜忆舍弟》《江南逢李龟年》等诗歌。在小组齐读诗歌时,有读错字现象,没有进行订正及相关朗读指导。展示环节完成之后,老师问同学们杜甫的诗歌为什么变化很大?同学们回答杜甫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了。
下一个环节,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一张杜甫生平时间表。讲解了安史之乱及杜甫生平,然后学习《春望》。这时距离本节下课只有十五分钟了。老师要求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谈到思乡、爱国、老师又讲了“白头搔更短”这句及杜甫当时的状况。归纳出这首诗的情感是:爱国、思亲、悲己、伤时。
最后,老师让学生练习:“我喜欢……句诗,因为…………
赏析诗歌时学生谈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理解不够透彻,老师也没有点拨。
下课铃响了,老师要求同学们下去继续赏析诗句。
这节课设计新颖,是一节有关杜甫的专题课。学生参与度高,积累了不少杜甫的诗歌。
如果注意以下几点课堂会更高效
1.先学《春望》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再展示其他诗歌(只展示反映安史之乱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教师要体现主导作用
(1)学生展示诗歌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和点拨。否则六首诗歌的展示仅仅走了过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问题设计既要简洁,还要有坡度。
最后,我想说学习诗歌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师生课前做大量的工作,以保证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