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命的最好姿势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不停折腾

01
下午,总部举行隆重而又庄严的授旗仪式,北京总队、云南总队、西藏总队……最后也没听到给自己部队授旗的口令,这就意味着在军改的大潮中,我们未能幸免。
军改实施两年来,所在部队要撤要改的消息不绝于耳,各种版本轮番轰炸,但就是不肯相信被撤是真,情愿相信只是传言。
今天的受旗仪式惊醒了我,因为句句铮铮誓言,已不能代表我前行的方向。
说实话,以前,每每听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首高昂、豪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瞬间就会满血复活,顿时生出浑身力量(作曲家简直是神)。
可是,这次授旗仪式,无论歌声多么嘹亮,场面多么气势磅礴,誓词多么高亢有力,我的心始终冷冷的,丧丧的,始终燃不起来,像一个被抛弃的无辜小孩陷入迷茫无助,失落、无奈一震震袭来,两行热泪滚落到鲜艳的资历章上……
眼前热闹终究抵不过心中凄凉,电影《芳华》的镜头在记忆中显现:文工团跳完最后一支舞,吃完最后一顿饭,在伤心、难过、留恋、惋惜中相互拥抱着唱完《送战友》,曲终人散……想到这一幕不久将会在我身边上演,就又一次深深扎心。
毕业来到武警黄金部队,摸爬滚打,与部队荣辱与共20多年,似乎“黄金”二字已融入自己的血脉。
在刚刚结束的年度述职报告上还发誓:“我将更加努力,为部队发展鞠躬尽瘁。”可以后,就没有以后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想贡献都不能了,有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惜感。
你可能会说我格局太小,应以国为重,但此时此刻,小小的我只能以队为荣。
02
毕业分配到部队,心就扎在了基层,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感觉自己是一名技术兵,安安稳稳在部队工作到退休也没问题,因为一代代的前辈就是我的模板。
所以,一直在部队按部就班,勤勤恳恳,从没有过离开部队的想法。
晚饭时,看着两列刚入伍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边走边唱: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想到将来勇敢前进的队伍里就没有了我们,心里又是一震酸楚。
昨晚跟女儿微信说:我的军旅生涯就要结束了,很是伤感。
女儿说:以你的水平到大学当个教授没问题。
我说:大学教授得博士毕业,还得有出国经历才行,这些我都不具备啊。
女儿说:那我们一起考注会吧
我说:不懂会计,不敢尝试。
......
最后我说:我的职业生涯将谢幕,该轮到95后的你上台表演了,你要好好奋斗,努力强大自己,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前觉得部队工作稳定,没想到一样面临撤改,所以,哪有所谓稳定的工作,最稳定的就是拥有随时可以跳槽的能力。
03
不失时机地教育完女儿后,扪心自问:离开现在的工作平台又能干点什么呢?有什么八般武艺能拿得出手呢?
以前在基层实验室做过分析化验工作,到地方找个化验员岗位似乎也还不难,但走上管理岗位这些年了,也不想再回到那个盐酸、硝酸、硫酸化学试剂天天熏的实验台了;
去干管理吗?普通的管理者哪里都不缺。
搜遍全身,似乎再也榨不出什么干货。
记得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讲了一个故事:约翰和乔治是双胞胎兄弟,约翰在世界500强银行工作,而乔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约翰拥有一份完全可预测的收入,享有各种福利和一个月的带薪年假:“我喜欢这份稳定的工作,它让我拥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乔治呢,收入极不稳定。运气好的日子,他能赚几百英镑。运气差的日子,他甚至赚不回油钱。但一年平均下来,他的收入实际与约翰相差无几。但乔治总是抱怨:“我工作不好,没有约翰稳定。”
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工作稳定的约翰一下失了业,50多岁的他只好四处找工作,但没想到却四处碰壁:“在银行工作的那20多年里,我学会的只是简单的人事安排工作,这种简单能力很难派上其他用场。”失了业,面对高额房贷,约翰急得跺脚:“我该怎么办啊?”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乔治来说几乎毫无影响:“我照样开我的车,赚我的那点钱。
”塔勒布在分析这样的大量案例后,得出结论:越稳定的越脆弱。“你的工作越是稳定,你对组织越是依赖,那你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弱。”
塔勒布笔下的约翰像极了体制内的大多数我们,工作稳定,依赖组织,一旦没了组织,慌了手脚。
也正如河北唐山36岁的女工,面对政府取消收费站时喊话:除了收费,我什么都不会。
组织提供的稳定环境像最毒情话“我养你”一样,慢慢把你我养成了“废物”。

04
但又不能埋怨组织,组织让你衣食无忧有什什么错?错的是自己心安理得“被养”而不再求变、不再进取。
组织天天都要求你进步。是自己活成了温水里的青蛙,没有了抗懒癌的抵抗力,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节奏,苟且于眼前的稳定和安逸。
后悔自己这些年在部队没炼就几身真功夫。刚来机关工作时,首长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机关工作,要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下去能指导。
每次开会,领导都要求提高个人行文办件能力,还不时邀请顶级专家前来授课,但是从没好好珍惜这些机会,学习应付了事,水过鸭背,总觉得学与不学看不到多大差别;领导苦口婆心地讲,大家有空钻研业务写写论文,版面费给你们报销,可是两年过去了,我一篇论文还没投出去。
说是每天杂事缠身把日子填满,其实是自己没有危机意识。
不想学习有万种借口,想学习不需任何理由。
我,如果做到了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什么组织不组织,没有组织照样活得如鱼得水,立马写出个10万+,开个写作训练营,能写会讲还怕引不来粉吗?哪还有今天的伤感、痛苦和泪水?!
如果达到了下基层能精准技术指导,那也不怕,至少你在T字型人才的一竖上,成为了领域内很难替代或无可替代的专家,也根本不必天天随着单位的风吹草动而诚惶诚恐。
对组织的依赖,对未来的恐慌,根源在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害怕离开了舒适圈讨不了生活。
05
可是,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哪还有所谓的稳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过去,你凭一技之长,可能够吃一辈子;现在,当你还在得意有个一技之长时,一觉醒来,已被简单便捷的跨界技术狠狠拍在了沙滩上。
胶卷时代的巨无霸、把无数人美好时光变成永恒的柯达已成历史;
功能时代不可一世、14年称霸全球的诺基亚也已成昨日黄花;
中国方便面产业受线上外卖影响已连续四年下滑;
就连菜市场卖了30年猪肉的老王,因没有二维码支付,都竞争不过旁边滩位20岁的小张。
瞬息万变的时代,催生终生学习的潮流,不断强大自己,把自己活成U盘模样,即插即用;不学习、不更新自己,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改革强军,势不可挡。
惜命的最好姿势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不停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