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文苑想法散文

人无法站在五十岁的年龄去批评自己十八岁的作为

2021-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图图1513

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好为人师,喜欢批评人,比如说到了五十岁,不但批评别人,也爱批评以前的自己。说什么自己重新来一遍,就不会犯什么错误,一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云云。但是人生没有假设,真的有那样的机会,我相信还是跟以前一样活得不堪。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我看现在少年人的举手投足,几多欣喜几多忧愁。欣喜的是他们脑子活泛,接受新事物新技能很快;忧愁的是许多常识性的知识竟然一无所知,尤其是我像他们这个年龄就知道的东西他们听起来竟像天方夜谭。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所说的常识不是他们今天考试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我所说的常识与考试无关,就属于无用的东西了。这种现象放在我身上,估计也会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

放眼望去,竞争这么激烈,谁肯把精力放在无用的地方呢?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急功近利成了当下人们的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和动作趋向,从学生时代就已经镌刻在骨子里了,等到他们在学校里浸泡了十来年以后,你告诉他去关注那些没用的常识,定会召来不屑的眼光甚至是一片骂声。


人生是自己的,没有谁能代替得了。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佳话也不过是某一方面的因果传承,不代表所有的事前人都可以代替后人来做。许多事必须得自己亲自去体验才能变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苏老泉在《六国论》里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就道明了一种现象,即后人常常不珍惜前人曾经的辛苦,因为他们对前人做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但此时若是站出来一个人教训子孙的无知作为,定然是没有效果的。

亲人之间,老一辈人不愿意小辈人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所以才不遗余力地给他荡平一切沟坎,又是提建议又是做指导,这是好为人师行径流行于世的思想根源。当年上学读书的时候,老师讲历史人物,常常要提一个词——历史局限性,知道这不是个好词,局限性嘛,肯定不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李自成、戊戌六君子、孙中山等等都有历史局限性。而我们今天的人就没有。

今天看这个观点幼稚可笑,但在当时我是确信无疑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认为是个人就有历史局限性,无论他出身贵贱、地位高低,无论他是否历史人物。所谓的局限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认知、逻辑思维、方式方法等对其行为的约束限制,没有人能摆脱,就像没有人可以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所以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无知吧,回过头发现的那一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