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文学创作旅行

1983·秋,长江之歌(10):辽阔楚天 赤壁争雄

2020-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4日(1):湖北-湖南-湖北航道·赤壁

         翌日,6点醒来,我在上层铺上抬头望望舱外,江水迅速倒退着,船在宽阔的江面纹丝不动一般。略为提神,我起床走上甲板。呵!群山没有了,航道极宽极宽,昨晚的水天一色、浩浩渺渺之景观,再次呈现眼前。我不禁惊叹,这就是毛 主 席《水调歌头·游 泳》中的“极目楚天舒”啊!心中极为舒坦,让晨风吹抚着,我伸伸胳膊活动起来。

        客轮大约已在湖南岳阳做了个V形运动,正在向东北方向的武汉三镇航行,而那天下闻名的洞庭湖岳阳楼,已在凌晨于我们睡梦中倏忽而过。

岳阳楼、洞庭湖(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群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长江右岸,隐约一线,云水相触,楚天辽阔;长江左岸,林木葱茏,牧童牛犊,漫步青坡。天空中,不时飞过鸥鸟,细长的喙,短短的尾,黑白相间的翅膀,极为漂亮,逗人喜爱。它们或群或双,时聚时分,萧萧洒洒,飞飞杨杨,把个长江喜欢得脸上堆满笑浪。太阳忽隐忽现,吝啬地投以江面粼粼波光。唔,这大千世界,浩荡无边,这长江中游真可谓“天含水,水吐天”也。

        客轮航行至洪湖。对于洪湖,我们没有更多的了解,唯一让人怀念的,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的主题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宽广的节奏,配合曲折的剧情,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周 总 理曾称赞它是“一首难得的革命的抒情歌曲”。

洪湖(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洪湖市,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东南端,以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洪湖市内共有大小湖泊102个,境内洪湖是中国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湖北之肾”。

       洪湖则是洪湖市知名度最高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洪湖景区以自然景物为主,以水、莲、鱼、鸟和渔家民俗等为赏玩对象,以泛舟、垂钓、采莲、观鸭(鸟)为主要赏玩内容。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客轮过洪湖不远,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上,竟然刻有“赤壁”二字!赤壁山呈赭色,而所以谓“赤”,相传为当年大火所烧。山嘴上有座六角小亭(翼江亭),相传为周瑜破曹时的哨所遗址。这真的就是名闻四海的赤壁古战场吗?这里是湖北省赤壁市(原名蒲圻县,1998年改为今名)西北部的长江南岸,据《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因此处为三国时期火烧赤壁,因而又称“周郎赤壁”。

赤壁(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大帅部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赤壁(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吟读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赤壁歌送别》摘句)”;想象战船云集,人叫马嘶,火趁风势,风助火势,令人惊骇的大战场面;感悟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小敌大的战例,思绪溯江而探寻涛涛江水冲刷的历史深处,唏嘘喟叹不已。

        古人咏叹赤壁的诗词很多,但似乎最能引起我们感怀吟咏的,恐怕只有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多少英雄潸然泪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让多少好汉扼腕叹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更是引来后世人的豪情壮志。然而戏剧的是,苏轼的这首词与《赤壁赋》是其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却非三国赤壁古战场(在武汉上游);虽如此,“黄州赤壁”却因为苏轼而成就了“东坡赤壁”或“文赤壁”的美誉。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0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