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美的湘西牧歌 | 《边城》 ——3/8
如果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风味。《边城》一本描绘茶峒风土人情的故事,以借船家的少女翠翠而展开的一部爱情悲剧,凸显出人与人在交往时的真情实感以及在这其中亲情与爱情的美好。
沈从文在题记中写到,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是的,经典提供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文学史意义的独特而绝对的高度,以作者自己的方式洞悉人生及人性的基本情感或本相,表达了对于这些奥秘或本相深刻的体认和独到感悟,并且其中还提供了文学上的判断尺度,《边城》 便是这其中之一。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也许沈从文从一开始起草这部小说便已经想好了故事的结局,从一开始便打算以悲剧的形式结尾。从古至今,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方文学里,许多故事都有让读者看完后感到心满意足的happy ending,这是众多人所期望的,所想要看到的,所不会感到遗憾的。可在《边城》这本书中,结局并不美好,经过又是那样的揪心:为翠翠操劳了半辈子的祖父在一场雷雨后过世,二老傩送因为大老的死不愿面对现实,留给借船女翠翠的只有等待与悲伤。就在祖父过世后,翠翠才渐渐想清楚先前并不明白的事:二老的歌唱;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仍在渡船,因此赌气不行;以及祖父的死因。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悲伤,尽管如此,,我却从故事里读出了在这名利错综复杂的社会里那些难得可贵的情味,那些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那些亲情与爱情的美好。
开篇描绘出茶峒百姓生活的纯朴和茶峒的美,“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过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没有吊脚楼。”茶峒便如一副画一样,使人欢喜,借船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老渡船人也不贪图他人钱财,总会因过渡人把钱俨然吵嘴,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便在船上备好茶叶和草烟给需要的人慷慨奉赠,在叙写茶峒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侧面写出了当地人们的善良以及茶峒山城那浓如茶香的人情味。
看完全文感受颇深,我想过,也许翠翠的出生、成长到长大后发生的事情都是一种悲剧的延续。翠翠从小与爷爷、黄狗生活,他父母的相识、相知、相爱对祖父来说便是最深的痛,在翠翠的军人父亲看来,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挡,再到翠翠的母亲生下翠翠了吃冷水死去。好在祖父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了下去,代替了天,感到生活的力量,给翠翠以无限的关爱与照顾,让出身可怜的翠翠成长为一个善良、恬静、纯净、忠贞的姑娘。
反复读着故事的结局,反复看着那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棱两可的结尾似翠翠在喃喃自语,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如果翠翠没有在那暴风雨夜里睡,如果祖父没有为婚事如此操劳,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可以表明自己的心意做出选择,是否结局就会美好?故果的结局里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仿佛也在告诉翠翠,虽然暴风雨带走了许多,但风雨过后还是要坚强的活着。又或许白塔的重建便是这故事结局里暗含的美好吧,二老会回来的,翠翠会等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