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十六)

2018-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杨开仁

      一.是非曲直谁评说

      教育是一个公共文化领域,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问题需要作为公共的论题加以思考和讨论。近年来,课程人围绕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问题,展开着从不停歇的讨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所未有的进展。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归根结底涉及利害关系的重新调整。来自旧观念的挑战,来自旧体制的挑战,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挑战,来自新课程改革实践本身的成长成熟过程的暂时失衡所带来的挑战,使得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充斥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必然的。

      二.社会责任岂能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凝集了本土改革实践的经验,体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课程改革是在传承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借助学校课程的重建、课堂教学的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建,推进课程发展的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作为课程人的社会责任是推动我们共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健康发展。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意味着应试教育的覆灭。变革来临,拥有什么样的心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是鉴别课程人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的最根本的标尺。     

      1.不要干扰改革方向

    教育问题、学校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性问题,需要整体的、全局的、专业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性的响应。要学会主张,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寻求多元声音的交响。在改革大方向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调查、实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的问题涉及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而且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盲目地指责、抵触,维护改革的大方向,是课程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2.不要违背学术良知

      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繁荣课程学术的过程。某些人将基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而带来的新发现、新发展视若洪水猛兽,是不利于课程学术发展的不正常现象。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教育优化和教育问题共生,教育进步和教育代价共存,每一个有学术良知的课程人,都应当共同承担起尽量减少乃至避免应试教育代价的社会责任。

      3.不要污染舆论环境

      创造一个立足国际视野、扎根本土实践的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是所有课程人特别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需要坚定地、理性地肩负起概念重建的社会责任。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教育现象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但并非不可认识、不可驾驭。课程人唯有贴近世界学术前沿,贴近改革实践前沿,贴近学科重建前沿,才能真正持续地发出自己的专业的声音,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概念重建,课程创新”的挑战。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相信,课程改革的大潮终将冲破应试教育的一切羁绊,开创新世纪我国课程创新的宏伟愿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