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好奇心”

2023-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zhuhuix

好多对于”为什么”的好奇,可能跟价值与利益根本没关系,它的评判标准不是“有用”,而是“有趣”!

01

最近我看了关于“好奇心”的一些研究,原来,“好奇心进阶”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

小孩子嘛,身上总会有旺盛的好奇心,哪怕一个简单的故事,他们都会产生无数个“天真”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鱼儿要在水里游呢?”,“爸爸, 为什么鸟儿要在天上飞呢?”...

这个阶段,与其说是脑力的探索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本能。

第二个阶段是产生了“消遣性"好奇心。

我们不断地刷抖音、看微博、小红书、关注别人的八卦,各种喜新厌旧,这都属于“消遣性”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会使我们对信息变得敏感,也会让我们开阔眼界,但仅此而已。

第三个阶段是好奇心开始变得利益化。

特别是发现某些信息对自己有使用价值时,就会想方设法去搞清楚、弄明白:

“做这个事情能赚钱?”,“怎么样能做得更快更好一点?”...

这个阶段,就不只是本能或消遣了,更像是一种利益驱动。

第四个阶段,求知欲下的好奇心。

随着阅历与认知的提升,好奇心被转换成了“在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激起的对弥补知识缺口的渴望”。

“我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会是这样的?”,“原理是什么?”...

如果能冲到这个阶段,好奇心变成了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  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趣味性与挑战性。

02

我对照着看了一下自己,很不幸,原来我自己标榜的那点“好奇心”,原来还只是一种利益驱动。

比如,在工作中,当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我可能不会马上独自思考下去,

而是上网搜索,看看有没有人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别人会不会有更好的灵感,甚至找找是不是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

因为我觉得,在互联网上根本没有新鲜事,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能少走很多弯路。

还比如,在生活中,虽然我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但大多只是浅尝辄止,因为短期内无法收获利益,就只能选择放弃。

而且,我认为个人成长应该要注重广度,所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斜杠青年“,能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也许,未来在更多的利益驱动下,我不自觉地会把“影响力”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要求自己,

但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所谓的“好奇心”带来的一切会味同嚼蜡。

03

查理·芒格说过:

想要获取知识,那你就要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其实,好多对于”为什么”的好奇,跟事情本身的价值与利益根本没关系,

纯粹是在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激起的求知欲。

比如,时下有些人对人工智能的热情,他们的乐趣可能并不在于怎么运用它来赚钱,

而是探索这个新兴的庞然大物,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趣味性与挑战性,

他们的评判标准不是“有用”,而是“有趣”!

04

最后,总结一下:

原来,好奇心也有进阶:

从自我本能,到出于消遣性,再到利益驱动,求知欲。

最终,好奇心变成了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 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趣味性与挑战性。

所以,我自己要小心了,因为我原来标榜的那些“好奇心”,还只是停留在利益驱动,

如果我一直把“价值与利益”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要求自己,

那么,总有一天,这些所谓的“好奇心”会消失于无形。

好多对于”为什么”的好奇,可能跟价值与利益根本没关系,

它的评判标准不是“有用”,而是“有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