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一课的课堂观察
王君老师执教《老王》一课,文本解读深刻,学生活动充分,语言品味到位,发掘出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

首先,巧选教学切入点。抓住老王的生命状态,“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紧紧围绕“活命”二字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接着抓住“活命”设计了三个核心教学环节。
环节一: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话中,抽象地认识老王的“活命”状态。
2.学生朗读送鸡蛋和香油一部分对老王外貌描写的语段,形象的认识老王临死前的状态,进一步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3.阅读第二段,补充背景资料,1956年的“公私合营”运动,然后模拟情境,角色扮演,体验老王的“活命”状态——被社会抛弃。
4.再读第二段,比较词语换了顺序所起的强调作用,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再次模拟情境,角色扮演,加深体验。
5.阅读第三段,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被同行嫌弃。
6.阅读第四段,通过对“住那儿多年了”这句话的品味,揣摩老王的心理——缺少家的温暖。
7.品味文中五处含有“只”的句子,体会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整体上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8.再读老王临死前外貌描写的语段,更深刻的感受其“活命”状态。
9.教师揭示杨绛作品的艺术特色:沉定简洁。
10.总结文本细读的方法: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
环节二:学生借助背景资料,通过讨论了解杨绛的“活命”状态。

1.课件展示杨绛生平简介。
2.品读讨论杨绛的复杂情怀。
(1)提问:从“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感受到杨绛怎样的情怀?
讨论后明确:一方面和老王很亲密,另一方面刻意表现身份地位的差距。
(2)提问:对老王的去世,杨绛该不该“心安”?
学生先默读全文,尝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两种看法都有,老师认为感受不到位。
(3)提问:从“我也不懂,没多问”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没想多问,没有心情多问,没有勇气多问……教师给予开放性的评价。
3.补充背景资料,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中遭受残酷迫害的一段文字,使学生了解杨绛当时的生存状态,也是“活命”。
环节三:学生借助教师所写的读后感,体会教师对课文意蕴的解读。
投影课文最后一段和王老师自己写的读后感,学生阅读,教师总结:赞美老王与杨绛都有高贵的心,都活出了“高贵的生命”,启发学生课后进一步体会思考。
推荐阅读杨绛其他作品。


